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双清区东塔小学刘文娟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发展,把过程性目标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优化的教学情景。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学生的情绪“热”起来。故我常在课堂上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在创设情景方面的独特条件采取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深入探究,得出结论并拓展能力的教学步骤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乘除法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出若干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发现”并感知乘除法是与他们生活情境紧密相连的,而这些情景还是学生理解乘除法的基础。如“一对多”“平分”等情景。又如在教学“比一比,量一量”这节内容时首先在屏幕上出示教材中比水彩笔长度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长度的测量,然后再播放设计好的动画片并配上对话的声音让学生个人在具体的测量情境中明确:被测物体靠近尺子,0刻度对准起点一端,在红光的闪动中读出测量到的数据。二、课件使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动”起来。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但我们不可能节节课都让学生出去实践、活动;故在课件的制作中可使学习过程在教室里“活”起来,学生在座位上“动”起来。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时,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例之后的课堂活动等内容其一是设计了让学生“动”起来的课件:打出植树的情景图、设计好质疑题,另加设几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这些情景和问题可引发学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都是相同加数的连加而引入新知识“乘法”的运算。其二是设计两个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利用生动的光、声、形、像加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像课件上的两个学生一样大胆活动并与同伴合作交流。又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为了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件制作时将已知,未知分显打出,并创设问题情景如商场里的商品标上价,让学生充做顾客,自己挑选物品并计算出价值,当学生进入情景后,这个买文具,那个买衣服,买娃娃的,买食品的热闹非凡,在“买”了商品后则由老师引导算出自己该付多少钱,并有意思地要求学生用100元和50元面额的票子付款。这样一来既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又让他们的思维更趋活跃,真正达到了“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三、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把课件的制作重心转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存在和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的过程,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家庭教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会完全一样,故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去解决。故我们在课件制作和备课时要按照新课程充分认识和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的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独立思考,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设计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课件和备课时,重在实际问题的情景创设,尽量让学生从图画里数出结果。再如,在20以内的加减法中教学8+7时,有的学生是通过屏幕上的实物图一个一个数出得数,但教师绝不能强求个个学生如此,而应让愿意摆小棒的学生自己探索结果。根据多数学生习惯从左往右看,看大数拆小数的习惯,在屏幕上的图也是这样出,但对那些习惯从右往左看,看小数拆大数的学生也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如果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允许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能够有多样的思维方法则能更好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十分重视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给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利用当前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巨大信息资源,巧妙应用总能将多媒体课件做得尽善尽美,为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提供真实、丰富的学习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