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章电压第二节电压表说课稿哈达中学李新波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在促进学生科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本节课是在上完电压概念以后紧接着就来研究怎样测量电压的问题,它为下一节用电压表研究串联电路及并联电路电压打好基础。在学习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具备了用电流表测电流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本节课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电压表的使用相对安全,不象电流表容易出现短路而损坏电表的问题,而且用2节1.5伏的干电池,是不会出现触电危险的。可以说本节课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失败,体验成功的一个良好机会。2、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1)教学内容是介绍电压表及电压表的使用(2)重点是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正确读数;(3)难点是电压表的正确使用以及电压表与电流表的区别。3、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即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A、知道电压表的符号和用途;B、知道电压表的正确读数方法;C、知道电压表的使用规则。(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电学实验的初步技能。(3)发展目标:通过学生提问和讨论,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初步具备创新意识。(4)情感目标: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班级的发展特点,及本节课促进学生发展、实现目标可以达到的要求。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应该改变过去"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的传统误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的新观念,所以备课必须要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我本人教四个教学班,每个班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认知水平较高的"9班"而准备的。鉴于时间的限制,我用几句话来简要介绍这个班:1、该班是本人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的试点班。2、该班学生与物理老师的感情特别好;3、该班学生爱提出不同于常规的问题,思维积极活跃。4、该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高,而且相对平均。根据该班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采用讨论式教学是合适的。甚至可以把上课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三、教具:学生用:干电池2节,开关,小灯泡及灯座,电压表,导线若干。教师用:演示电压表,学生实验电压表,投影片,示教板(小灯泡两个,电池,开关,连接线)。四、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1、为了突破电压表正确使用这难点,使用学生动手实践、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会使用。为了突破电压表与电流表的区别这个难点,主要采用比较、讨论然后列表的方式。2、主要突出能力目标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设计采取观察归纳、实验探索、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3、采用师生轮流问答的方式,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说明:我认为,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更重要,在现阶段我平时上课,受条件限制,多数情况仍然是粉笔加黑板,但这并不妨碍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进行。)五、学法指导:本节课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2、提供操作、尝试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验,发现问题,记录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设置难关"逼迫"学生要想要说。4、提供成功的机会:赞赏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感受如何发现问题,并更多地体验成功的乐趣。六、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复习电压的知识,引导学生--电流大小用电流表测量,则电压的大小可用电压表测量。(2分钟)(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1、让学生介绍电压表;(用途,结构,使用方法,……)(6分钟)l每桌同学前面都有一个电压表,请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我们请某一列同学每人说一句不重复的话介绍电压表。l视具体情况,有必要时才加以引导,介绍不到点时,让全班同学自由补充。(说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求教师要重视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消化,而不是一味强调学生记住教师提供的结论。)2、教师小结电压表--打出投影片①。(1分钟)(说明:由于学生自身认知体系发展的差异,学生就会有学得会学不会的问题,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帮一把。这里"打出投影片"小结不是要学生抄、背,只是示范一下,课后要求学生自己小节.)3、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就本节内容,各自想到的问题自由发问,由学生或教师来回答)。(4分钟)l讲好是教师与学生轮流向对方提问,可先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先问。l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若是要求提问题的学生较多,可适当延长,鼓励学生多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