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docx
上传人:音景****ka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文言文教案.docx

文言文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言文教案有关文言文教案3篇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文言文教案篇1总体设想:构建高起点、高效率的复习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复习、归纳、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2、讨论归纳理解文意和解答题目的方法。3、运用一定的解题方法完成阅读题,提高阅读解答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例寻法,运用方法,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讲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发放一份复习讲义,列出本课复习中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选段,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阅读熟悉选文材料的大意,划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二、明确重点,导入新课。文言文阅读是语文中考试卷的必考题型,分数比重大,历年来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两年阅读文章选自课外,让许多同学望而却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三、明确选文特征。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选取课外的浅显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一是篇幅较短,二是突出教育性。)四、回顾命题特点。文言文阅读常考哪几种题型?(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1、词语解释。2、句子的翻译。3、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除此以外划分文句的朗读节奏,设置情境迁移拓展也有可能进入09中考试卷。)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读通选文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一些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1、抓住标题,窥探全文。2、结合注释,大致读懂。3、联系课内,揣摩推测。4、浏览题目,帮助解读。)就以上四点举08泰州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段《钱若水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导。师小结:理解文意应着眼于全篇大意,不强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晓。六、探究如何解答题目。1)词语解释的解答。举08徐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选段》词语解释题:(1)日沃汤数次(2)俄顷立就学生思考解答,说明答题依据。教师引导归纳:课内寻根依文定意2)句子翻译的解答。举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翻译题:(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A、学生试译。B、从学生的翻译不足之处中引导归纳:重点词语特别关照C、补充文言句子翻译五法(详见讲义)。D、出示翻译句子的简易口诀: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教师作简洁说明指导,学生齐读。)3)内容理解分析的解答。举《沈约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译)回答。举08徐州卷《张溥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二:抓住关键词句,组织语言回答。七、实战演练。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完成选文《太宗止盗》的阅读理解题。当堂交流。八、课堂总结文言阅读虽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课外文章的解读,功在课内,同学们要多读多背课内文章,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文言文教案篇2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人物,领悟中心意思。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辩证地分析周处形象,学习他知错能改、勇于自新的品格。【文学知识】1.刘义庆,南北朝宋文学家。2.《世说新语》是我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遗闻佚事。3.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志怪小说的名著有《搜神记》《拾遗记》,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正音正字】(或)说shuì蹉跎cuōtuó朝zhāo彰zhāng【积累词语】重点掌握:并尤冀俱竟始具蹉跎朝闻夕死令名彰【朗读课文】【课文简介】本文写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故事按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三个阶段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㈠“周处少年时,……而处尤剧”,周处为害乡里,与蛟虎并为“三害”。㈡“或说处杀虎斩蛟,……有自改意”,写周处杀虎斩蛟后,才知“为人情所患”。㈢“乃入吴寻二陆……终为忠臣”,写周处知错改过,走访名人,自新成功。周处的形象是鲜明生动的,从“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前后判若两人。但他的思想转变却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先让事实说话,写事实促使周处思想转变。如乡里人对他的态度,使他觉悟到“为人情所患”,促使他“有自改意”;接着写他“入吴寻二陆”,陆云开导他学习古人“朝闻夕死”的精神,使他从信心不足到消除疑虑,虚心接受教诲,直至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改恶从善的过程。《周处》一文,篇幅虽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