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大同——铜器今昔.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品位大同——铜器今昔.doc

品位大同——铜器今昔.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品位大同——铜器今昔品位大同——铜器今昔铜器与大同人的关系曾那样密切。朱门高第、小街杂院,铜锅、铜壶、铜盘、铜瓢、铜镇尺等等,无处不在,数不胜数。许多老大同人都对这样的生活场景不陌生:小脚老太太用湿抹布蘸着炉灶里取出的灰烬,用心擦拭箱柜上的铜锁或烧水铜壶;寒雪日亲友宴集,炭火通红、汤水鼎沸的铜火锅从院子里端上餐桌,人们大快朵颐……铜器曾给大同带来过那么多荣耀。民间旧有“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之说。大同产驼铃曾在大漠回响,大同铜匠孙威为成吉思汗做过“蹄筋翎根铠”;麻寿财曾主持修复成吉思汗陵殿顶上的铜包塔;大同市金属工艺厂依曲阜宫廷餐具仿造出的铜器,曾获全国第六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大同铜火锅还曾荣登人民大会堂的国宴餐桌;铜铸九龙壁、六棱铜壶等大同铜器远销世界各地;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同时,相赠的国礼就是大同的“九龙奋月”铜火锅……铜器在大同曾那样悠久繁盛。相关资料称,大同铜器始于春秋时代,广泛应用于军事、宗教、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北魏文成帝曾下令用铜十万斤造四十二尺高的释迦牟尼立像;元初,大同炼铜作坊有七百六十户,明清时期,大同城里有专制铜器的铜匠街;解放前,钟楼院巷街的铜作坊一家挨着一家;20多年前,浑源县城周围也有许多“铜匠村”;上世纪80年代末,市金属工艺厂每月生产铜火锅5000个,年销售额近千万元……两千七百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大同铜器用将近三千年的时间完成了兴衰的轮回。市金属工艺厂10多年前就倒闭了,铜匠师傅们各奔前程;大同城里,不要说铜匠街早已踪迹全无,就是零星铜器作坊也遗踪难觅;外地人来大同想买铜器,既不知道去哪买,也不晓得铜匠师傅何处寻;许多家庭任金光灿灿的铜器氧化蒙尘,黯然失色的铜火锅加上熏黑了的白铁皮烟筒,正好凑成“破铜烂铁”,闲置的旧铜器要搭上钱才能换回一个“山寨”版的电磁炉。大同铜器曾经的风光和眼前的衰落让人怅然吟式微。涅盘中的大同铜器面临两种结局:要么永远消失,要么乘愿再来。我们不主张大同的所有宾馆酒楼和居民家中全都弃电磁炉而复用铜火锅,但也不希望仅仅因为大同铜器实用功能不及各类新品就任其黯然退市甚至消亡,那样等于泼水连孩子也一块倒了。毕竟,大同铜器曾经无比辉煌,承载着许多文化记忆,是我们这座城市名头响亮的一张历史名片,这是新材质器具所没有的。作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工艺品,大同铜器仍极具开发价值。比如,作为礼品或旅游纪念品等。而且,前店后厂、锤声叮当的铜器作坊也是历史街区的一景,与修复后的古城风貌甚相匹配。就是实用功能,谁又敢说未来不会刮复古风、铜器再无用武之地呢?我们应该趁着不少铜匠师傅依然健在,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让这门技艺后继有人,让大同铜器重放光芒。品位大同——铜器今昔大同铜器始于春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现今。从“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的荣耀,到如今集市难觅的衰落;从铜匠一条街的繁盛到王氏兄弟独自守候的黯然,虽说科技发展和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使大同铜器在实用性和性价比上占尽劣势,但其腿迟脚慢,思路不清也是使它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的一个主要原因。以下是我对大同铜器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权当是两三块板砖,如不小心砸了那位行家的玻璃,那您就委屈一下,往出扔几块玉吧。)1在工艺品方面走高端精品路线,手工特点明显,少而精。2在实用性方面铜火锅的品牌不能丢,但要与时俱进,在工艺精湛的基础上要考虑方便用电、用气,别老在木炭上打转。先在市内几家大型火锅店摆出来,再与国内几家知名连锁企业联系、推广。其他诸如铜瓢、铜盆等就别做了,有了廉价,美观的塑料、不锈钢制品谁还用笨重、昂贵的铜家什。3大同古城修复、改造完工后,要给铜工艺品企业或铜匠铺留下一席之地。工艺品虽然精美,但其制作过程也极具欣赏价值。看着铜丝、铜片、铜疙瘩在匠人手里渐渐有了灵气,有了魂魄,听着小徒弟叮叮当当的悦耳锤声,或轻或重,或快或急,也是一种享受。4吸收其他地方的先进的制作工艺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后继人才也是必需的。本文摘自易宝收藏网:www.yibaos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