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浮力授课时间:2006-11-29授课班级:315授课人:广东省佛山三中初中部岑妙宜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求浮力的两种方法:用测力计直接获得浮力的大小;用“排水法”获得浮力的大小。通过阿基米德原理,逐步总结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2、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通过探索、引导,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探究物理原理,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试验等科学实践。二、教学重点测浮力的两种方法;阿基米德原理。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并探究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相等”这一关系。四、教学资源(1)电教器材: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PowerPoint)。(2)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溢水杯、小桶、细绳和毛巾。(实验器材均为四人一套)五、设计思想探究性实验课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事实上,学生“听明白了”跟“理解了”、“发现了”是不同的层次和效果。然而“探究性实验课”不能与“做实验”等同,探究性实验课的内容和结果学生不能预先确定,它是不断开发和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探究不力、过程失控、流于形式等状况,影响了探究性实验课的开展。探究性实验课该怎样呈现在教学中,才能达到自主探究的目标?是我们急需研究的。以现时学生探究能力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验安排时,如果把传统教学与新课标有机融合起来,给学生不着痕迹的引导,可以为学生探究规律提供知识原型、操作技能、思维暗示,达到探究性实验课所要达到的效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体会创新的愉悦。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课:体会浮力的存在播放图片:把学生引入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观看图片:体会浮力的存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一、认识浮力分析水中木块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的概念从图片的体会到概念的提出,能注意到:(1)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认识新的物理概念。提出问题: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能通过相应的生活现象,支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这一想法。例如:石头在水中下降得比在空气中慢,证明石头受到浮力。激发合理猜想,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二、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提出要求:利用现成的器材,证明下沉的石块也受浮力。准备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和石头等(四人一组)观察思考,动手试做,以表格形式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细绳、水和石头等器材,测浮力的大小,证明下沉的石块也受浮力。这一探究活动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提供了探究的基础,使学生在后面的探究实验中有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探究水平,缩短了操作、探寻的时间,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实践、思考。同时,注重设计实验表格,能训练学生简洁、准确的物理语言,提高学生数据处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实物投影展示:展示学生设计的表格及实验结果,从中指导学生怎样使用准确的物理语言并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进行实验结果分析:(1)浮力的大小:F浮=G-F拉(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可受到浮力的作用。(3)不同的石头(物体),受的浮力不同。投影展示了各小组的石头所受的浮力不同,可引出下一个思考:究竟物体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三、实验探究:物体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根据各小组形状各异的石头所受的浮力不同,引出思考:究竟物体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关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有的猜想:与物体的重有关;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有关;与液体的多少有关;与物体在水中的深度有关……逐步形成一种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预先估计学生可能提出的几种猜想,并为这几种猜想的演示实验做准备:(1)猜想:越轻的物体受浮力越大(准备同重的铜块和木块,放入水中,一沉一浮)。(2)猜想: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准备两个一样的无盖小铁罐,一个放在水面漂浮,一个在水中下沉)。(3)猜想:体积越大的物体受浮力越大(准备同体积的两塑料小桶,其中一个内装几个铝块,分别放到水面,两个小桶都漂浮)。观察演示实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及浮沉情况,对猜想的合理性做出判断:F浮铜F浮木(1)同样重的木块和铜块,木块能浮,铜块却沉,木块受的浮力更大。可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G物没有直接关系。GGF浮1(2)两个一样的无盖小铁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