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zhōnɡɡuó)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第22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shìchǎnɡjīnɡjì)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纲“你办事(bànshì),我放心”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zhǐshì),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社会主义建设以来,长期困扰人们的种种(zhǒngzhǒng)错误思想不改变,党的工作重心不转移,就很难顺利推行改革。抛弃(pāoqì)……【尝试命题】(2011年潮州模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huànfā)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针对训练(xùnliàn)】右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二、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农村(nóngcūn)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刚刚过去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我们可以嗅到“改革”与“开放”的气息(qìxī),那么“改革”如何改,是先从农村还是先从城市改,为什么?1、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tǒngyī)核算,统一(tǒngyī)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1、原因:(1)从历史上看,长期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农业发展缓慢。(2)从现实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落后制约(zhìyuē)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生产(shēngchǎn)有了自主权3、意义(yìyì)经济体制【巩固提升】1、(2011年济宁高三质量检测)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家庭联产承包中得到的最大实惠是()A.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B.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C.获得了劳动产品(chǎnpǐn)的所有权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巩固提升】2、(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zhèlǐ)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村经济改革体制的成功(chénggōng),城市经济改革也在1984年之后全面展开,那么城市改革又如何开展呢?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cuòshī),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cuòshī)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中心环节:(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īnɡjìtǐzhì)的建立【巩固提升】(2010年江苏苏南四市调研)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开展(kāizhǎn)人民公社化运动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针对训练】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zhǎnchìgāofēi)”。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三、对外开放格局(géjú)的初步形成【合作(hézuò)探究】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shǒuxiān)选在东南部沿海?【巩固(gǒnggù)提升】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高考例析】(2010年高考安徽卷)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zuòwéi)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