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有关《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模板锦集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啦”、“梅”等11个生字,会写“几”、“用”、“鱼”3个字,认识偏旁“虫”、“目”。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学会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自主识记1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通过朗读,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1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会写“几、用”。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课时重难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播放画面,教师描述):昨天夜里,动物王国里下了一场好大好大的雪,雪花落在地上,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棉被,小树和房子也穿上了暖和的白棉袄。2、出示一系列雪景幻灯片: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你想说什么?3、指导朗读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A、请你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吧!B、“啦”是生字,谁再来读读。注意轻声。C、现在你是第一个看到下雪的人,请你把这好消息赶紧告诉自己周围的小朋友。D、请你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的好朋友,把声音传得远远的,该怎么读?E、这么兴奋,怪不得这句话的末尾用了感叹号!指名读。好开心哪!把这感叹号都读出来了(课件中感叹号变红色)。真棒!谁再来读读?真是又惊又喜啊!(课件中感叹号变大。)还有谁想读?兴奋极了!(课件中感叹号变得更大了。)4、揭示课题。大家都听到了,小朋友们也听到了,还有好多动物小画家们也听到了,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这片雪地,来学习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5、师板书课题。“雪”:我们学过,雪人大肚子一挺。“地”:什么地?“里”:也学过,里的反义词是?外。“的”:要轻声。“小画家”:我相信我们班一定也有很多小画家!指名读课题。请小朋友举起小手跟着老师认认真真地把课题写下来,好吗?二、初读课文、整体识字1、师配乐范读,图文并茂、整体感知。2、初读A、第一次自由读。同学们听的'习惯真好,一个个眼睛睁得亮亮的,你们想不想读啊?B、第二次读,圈出生字。敢不敢接受挑战?打开书123页,边读边把生字圈出来,看看你认识了几个生字。3、指名读:诗歌是一行一行地写的,这首诗有8行,老师请4个小朋友来读,每个同学读——两行。谁有勇气站起来读读,真能干!相机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3、4行:这里有一个生字。“梅”:梅花它是什么时候开的?开火车读,齐读。5、6行:“成”:指导读准字音。师:好多人能给它找朋友呢。指名给“成”字组词“几”:这个字肯定不用教了,数学课上经常学到几加几。“用”:这个生字记住肯定没问题,谁有办法?(月亮的月拉宽了,中间加一竖就是……用。)挥挥手来读……“不用”。7、8行:这两行这么难读,读得这么好,真能干!谁还能向他挑战。“蛙”:怎么记住它?(青蛙喜欢吃害虫,所以它是虫字旁的。)“为什么”:带着问号来的是谁啊?“参、加”:加起来就是参加。幼儿园里你参加过什么活动?把话说完整,我参加过……(参:声母c韵母an)“洞”:有一座高高的山,水从左边的山洞里慢慢地流出来,这是什么字?(猜字谜也是记字的好方法)(怎么记?字谜:水滴石穿)“睡”:做个动作,看看这个生字,你肯定有办法记住。左边是“目”表示眼睛,你的眼皮慢慢地垂下来就睡着啦!睡的反义词是?(怎么记?)师:这么难读的句子现在你肯定能读好了!谁来读?4、和生字交上了朋友,相信课文一定读得更好了,赶紧读给同桌听听吧!读得好,别忘了给你的同桌大拇指。看谁能得到大拇指!5、贴贴连连、趣识脚印A、师:这么多同学都得到了大拇指,真了不起!那么读了这么多次课文,你知道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它们分别画了什么吗?不急!请你用分别用“——”和“~~~~”在课文里把这些小画家名字和它们画的画划出来。(课件出示“雪地里来了()、()、()和()四个小画家。”)训练学生用“和”字说话。评:用上一个“和”字,把四个画家的名字报得顺顺当当的,谁还能像他这样用上“和”字说一说?B、师:老师再提个更难的,雪地里都出现了什么画呀?请你用“~~~~”在课文里划出。(参照课后练习)(课件出示:雪地里出现了()、()、()和()的画。)评:谁能像刚才一样在最后一项前面加个“和”字来说一说?看来“和”字的作用还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