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边塞诗鉴赏赏析.doc

边塞诗鉴赏赏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柳中庸《征人怨》柳中庸《征人怨》赏析岁岁金河复玉关[1],朝朝马策与刀环[2].三春白雪归青冢[3],万里黄河绕黑山[4].[1]金河:又称黑河,流经内蒙中部,入黄河.唐时有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阳关在其东南,均为古时通西域要道.[2]策:马鞭.[3]青冢:王昭君墓.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常见草色青青,故称.[4]黑山:又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艺术中国http://www.artx.cn/【赏析】柳中庸,名淡,以字行.中唐河东人,宗元同族.御史并之弟.与弟中行,皆有文名.今存诗十三首.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觉得有些熟烂.然而.诗人却不落窠臼.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金河"和"玉关","马策"与"刀环"相比并.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教人难以忍受.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聿哂氲痘?quot;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从而诗的构思更显得细密周匝.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归青冢"."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说"归青冢"(大约唐军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这个"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结句说行军,转战.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此诗似乎从总体上暗示给读者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是人的生活么?远在一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过这一类哀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汉末古诗中所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其怨甚深.前者是对戕害人性的统治者的反抗的呼声,后者则是血泪的控诉.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诗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足以同王昌龄的作品相匹敌.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撩乱边愁听不尽,总是关山旧别情.高高秋月照长城.鉴赏: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