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合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语文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1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能用“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川流不息”中的几个词语说几句话。4、感受北京的美,热爱祖国的首都。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背诵课文第3、4段。2、难点:用课后练习里6个词语中的几个词语说两三句话。课前准备:自制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北京吧!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26课《北京》。齐读课题。2、到过北京的同学在北京的.哪些地方玩过?3、北京多美呀!没去过的小朋友不用着急,现在我们马上出发去北京游玩。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学生看、听。2、听教师读课文后,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三、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画出课文中的生字。2、检查自读情况。3、指名朗读课文。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读课文,看图。(1)课文有几幅图,图上画的分别是什么?(2)课文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后知道了什么?3、放第二段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4、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1)读完这一段,你又知道了北京的什么?(2)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画面和上下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两个词语的意思。利用课建立节“川流不息”的意思。(3)朗读。5、学生自由读第四段,出示课件。(1)这一段又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美吗?(2)结合课件理解“风景优美、高楼大厦、名胜古迹”等词的意思。(3)指导学生带着喜爱、赞美的感情朗读这一段。6、分组读二、三、四自然段。讨论:你爱北京吗?为什么?7、提问引读第五自然段。(1)哪儿美?爱什么?(2)这一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8、齐读第五段,读出热爱北京的语气。五、指导背诵怀着热爱、赞美的感情,朗读全文。语文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三、教学重点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四、教学难点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五、教学过程(1)、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用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