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几何教学.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中几何教学.doc

初中几何教学.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各位老师大家好,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我就我自己对初二几何教学的理解在此和大家交流一次。几何,特别是初二几何,是初中生普遍认为难学的一部分内容。首先是初二几何为什么难:1、数学研究对象:初中数学是一个从小学的“形象数学”到高中的“抽象数学”的过度阶段。2、几何逻辑推理:初中几何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计算,更多是要求学生能进行逻辑推理,而这是小学段未曾涉足的。3、语言表达形式:初中数学语言表达方式,是一个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以上三方面转变过程最明显的是初二。对比初一与初三,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的区别明显。很多老师都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初三的学生就不举手的啦!”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有关系;初一的教学内容更多是直接面对生活的、直观的,到了初三其内容更多的是高于生活的、抽象的。初一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可以是来自对生活的兴趣(温度计、教堂),而初三学生则不是,初三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他更多的是来自对数学自身的兴趣。简单的说就是“因为我喜欢数学、所以喜欢数学课”。对于这些问题下面我说说的解决方案:对于研究对象改变的问题:新课时:应重视“节前语”的教学,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感受抽象的数学是来自直观的生活。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喜欢生活逐步转变成喜欢数学。试题讲解课:则努力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当然必须让同学们对问题先有一个抽象思考的过程。即让学生自己先抽象思考,然后再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问题形象化。例: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中,∠ABC=90°,AB=BC=4,AC=,动点P从点A开始沿AC边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点P运动到点C即止。求几秒后,⊿ABP成为等腰三角形?(本身是个抽象的动态过程,通过多媒体手段,使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但是考试的时候是没有几何画板给学生观。所以需学生自己先思考解得一番,再给学生看演示动画。这样才能提高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学生抽象的空间想象力。)2、对于学生几何逻辑推理的培养:一方面从初一开始就逐步开始渗透三种思维方式:(1)正向思维。从已知条件出发,探究能得出什么样结论。这个思想方法是最常用的,贯穿着我们初中三年几何问题的始末。(2)逆向思维。这个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常用的思维方式。但它却未必是学生常用的思维方式,在三年的教学中只有初二下的中存在一个课时。但是逆向思维在解难题时却是最为有效。特别是题目给你的已知条件复杂多样时,能使学生快且更准的找到切入口。所以我在接触几何之初就开始慢慢的渗透。ACBDEF(3)正逆结合。从已知条件中看根据已知能得出什么结论,再想想为了得出结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它们是否正好能对应的上。这一方法一般较少使用,主要用于解各种难题。例如:已知:如图,△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垂足为E,F在AC上,BD=DF.求证:CF=EB.另一方面我注重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结构的深入认知。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更容易形成思路,并节约大量的思考时间。例如:“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若三角形二线合一也必然是等腰三角形。(金华20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0,0),以OA为直径在第一象限内作半圆C,点B是该半圆周上一动点,连接OB、AB,并延长AB至点D,使DB=AB,过点D作x轴垂线,分别交x轴、直线OB于点E、F,点E为垂足,连接CF.(1)当∠AOB=30°时,求弧AB的长度;(2)当DE=8时,求线段EF的长;(看见中点及垂直先想得等腰三角形的存在)再如:“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有正方形必然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反之有等腰直角三角形,才可能够成正方形。OxyABCE(2011江西)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A,与x轴的交点为B,C(点B在点C的左侧).(1)直接写出抛物线对称轴方程;(2)若抛物线经过原点,且△ABC为直角三角形,求a,b的值;(3)若D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则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正方形?若能,请写出a,b满足的关系式;若不能,说明理由。3、几何语言表述难的问题问题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问题二∶∵∠1=∠2∴BC=AC问题三:有很多学生作辅助线时,一条线常常让其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件。例如∶连结AD使AD⊥BC。问题四:∵∠1=∠2∴BC=AC(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在书写证明题过程中,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书写和看不懂的证明过程大量存在。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我们的学生努力不够,没有认真学习造成的,它的形成原因很多。很多时候是我们强调的不够,解释的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