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地理会考.doc

高中地理会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总星系2.天体系统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3.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4.太阳的外部结构:(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5.太阳活动: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11年7.太阳活动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8.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9.九大行星: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天、海、冥(类木行星)10.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11.朔望月周期: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29.53日12.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自西向东,23小时56分4秒。13.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15°/小时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地球自转线速度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14.地球物体水平运动偏向南左北右赤无。水平运动偏向15.地球公转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16.地球自转平面——赤道平面;地球公转平面——黄道平面。17.黄赤交角目前23°26′,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90°,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66°34′,与极圈的纬度相同。1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所以:*.北半球春分日(3.21)或秋分日(9.23):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北半球夏至日(6.2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北半球冬至日(12.2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正缣舾叨冉亲蕴糁鄙浯ξ扯认蚰媳绷讲嗟菁酢?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19.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6.22达到最大,12.22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12.22达到最大,6.22达到最小。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回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90°),回),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归线上只有1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20.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赤道全年昼夜平分,3.21日及9.23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南半球反之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21.天文含义上的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反之。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春秋是冬夏之过渡。22.五带的划分: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23.地球的六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24.水圈的特点:连续、不规则25.生物圈的范围:水圈全部、地壳圈表层、大气圈底层。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组成:地壳、地幔、地核。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地壳、地幔、划分依据:27.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莫霍面(地下约33km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增加)以上是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地下约2900km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28.地壳、地幔、地核自上而下,厚度、压力、密度、温度均递增。地壳、地幔、地核自上而下,厚度、压力、密度、29.地壳:固态。陆厚洋薄,岩石组成。可分两层,上层硅铝层(花岗岩,密度小,海洋部分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密度大)。30.地幔:呈固态。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31.地核:可分外核、内核两圈层。内核为固态、外核接近液态。(外“液”内固)液内固32.岩石圈=地壳+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7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