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马克思考试重点.doc

马克思考试重点.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不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的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3.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5.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食物之间相互影响、想会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6、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8、量变: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9、质变:质变是事物的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1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11、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12、(必考)认识:认识是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形式。14、理性认识:之人们借助抽象的思维,在概括理解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15、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16、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经济关系。17、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18、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是关于自热、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二、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的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哪里?(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是什么样子?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势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四)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五)、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内容:(1)同一性: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想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