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精品【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教案篇1一、教材简说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二、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教学流程:第一个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指导同学们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2、指导同学们自读故事,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解故事大概内容。3、指名说说自已读了文章后知道了什么。4、让同学们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5、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6、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的认识。三、指导写字。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再让同学们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最后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第二个课时一、导入;复习生字后继续学习。二、朗读感悟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青蛙坐在(),小鸟落在()。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3感悟第二次对话。(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同学们说说读懂了什么。(2)引导同学们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5)带同学们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4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5感悟第三次对话。(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6分角色朗读。(三)实践活动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2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语文教案篇2教学设计思路:通过认读、书写、组词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拼读、朗读,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灯塔爷爷的话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读本课10个生字,并学会书写“爷”、“明”、“交”、“立”、“好”、“乐”、“明”这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灯塔爷爷说的话的含义。3.情感目标(1)体会灯塔爷爷无私奉献的精神。(2)激发教育学生要以诚待人,以心待人。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2.体会灯塔爷爷无私奉献的精神。3.激发学生以诚待人,以心待人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理解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交流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灯塔”幻灯片。2.你知道这是什么吗?(生自由发言。)3.师介绍。这是灯塔,它的作用非常大,在茫茫的黑夜中,船只是靠着这光芒来寻找并确定方向的。没有它,麻烦可大了。4.板书课题:16.灯塔爷爷的朋友。5.生质疑课题:学生A:灯塔爷爷有多老了呀?学生B:灯塔爷爷在哪儿呀?学生C:灯塔爷爷都有哪些朋友呢?学生D:灯塔爷爷跟他的朋友好不好呢?6.这么多问题呀!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7.全班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录音范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