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教案.docx
上传人:小忆****ng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雨中登泰山》教案.docx

《雨中登泰山》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雨中登泰山》教案《雨中登泰山》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中登泰山》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雨中登泰山》教案1一、教学目的:1、学习扣紧写景中的气候特征,按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领略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美好风光。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移步换景。2、难点:写景中穿插着抒情。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预习思考题: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2、“雨中”泰山的景物有什么特色?3、作者“雨中登泰山”体验到的“独得之乐”是什么?词语补释:绮丽:鲜艳美丽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突出。意兴盎然:兴致洋溢的样子。盎然:形容气氛、兴趣等洋溢的样子。洄漩:水流回旋。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比喻眼睛。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回环曲折:环绕弯曲。作者简介:李健吾(1906——1982)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山西运城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早年的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1957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泰山简介:泰山位于山东省内,是我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一,古称东岳。泰山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在我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齐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拔只有25米的平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峻。泰山雄伟峻拔,巍峨壮观,文物荟萃,和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常把泰山当做崇高伟大的象征。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构层次:一、(1节)作者希望登游泰山的心情由来已久。二、(2——8节)作者冒雨登上泰山及其沿途所见风光。三、(9节)作者在泰山顶上看到的景象。四、(10——11节)作者登泰山的“独得之乐”。第二课时本文写景的特点:一、能够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作者是在雨中登泰山的,因此行文自始自终扣住一个“雨”字。着力描写烟雨云雾,处处突出雨中泰山的特点。如:课文一开始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而且“越下越大”,点明作者冒雨登山。第二段的描写,也处处围绕着一个“雨”字。顺着作者游山的路线,一会儿是“雨又大起来了”,一会儿“来到雨地”,一会儿是雨住了,“人走了一身汗”,一会儿又是“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作者写景时,着力描绘烟雨云雾的奇丽色彩。如:“灰蒙蒙一片”、“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一会儿是“风过云开”;一会儿是“云薄了,雾又上来了”;一会儿“雾在山峡里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但“更多的时候”,是“乌云四合”。就在这烟雨云雾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种类型的瀑布:一种从半空中倒挂下来,象“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一种是“紧贴桥后”,“水面有两三丈宽,高也不高”的飞瀑,其声音之大,犹如“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以上这些精细的`描写,都体现了“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壮观。二、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本文按照作者登山路线的顺序来写的:岱宗坊(远观)→虎山水库(瑰丽景色,描写第一种类型的瀑布,对水流颜色描写细腻,比喻新颖、引用神话传说)→七真祠(着重描写其中的一位泥塑)→一天门(略写,雄伟的江门把山挡住)→孔子登临处(石坊简介)→天阶(石坊简介)→长门洞(交代)→经石峪(介绍得名的原因)→壶天阁(柏洞、阴森)→黄岘岭(沙石颜色)→二天门(溪水的情形、仰望的情景)→云步桥(描写飞瀑)→慢十八盘(用拟人的手法写泰山上的松树:盘着的、斜伸的、挺立的,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同时运用比喻、排比,穿插着抒情)→升仙坊(简介石坊)→紧十八盘(形象的比喻和引述古人记载,写出盘道的曲折艰险)→南天门(写了心情)→天街(静态描写小店,一连串比喻描写奇形怪状的积石,用丰富的联想写各种古迹:登封台、孔子小天下处、洗头盆、白云洞,俯视情景)作者就是这样在游记中穿插着写景状物,随着立足点的变化而变换观察对象,既把复杂的游踪交代得一丝不乱,又把泰山上的各种景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带着读者一同冒雨登泰山,一同在饱览迷蒙的雨雾中的泰山风光。一篇成功的游记既使读者观其游踪全貌,又能突出景物精华之处,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处理好“线”(游踪全貌)和“点”(景物精华)的关系。课文登山路程历历在目,清晰分明,同时又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