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说课(好).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好).doc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好).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水南小学卢少荣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88~89页。(二)、教材分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3个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已有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又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小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2、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着两个统计量的必要性。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学生一直认为“平均数”代表一般水平,对“平均数、中位数哪个代表一般水平更合适”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障碍。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教学重点为: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能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教学难点为:体会中位数和众数不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二、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学生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思”字。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三、说教学过程【见《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四、教学反思:1、成功的地方(1)、老师创设为明明妈妈应聘工作这一问题情境,先出示两家学生非常熟悉的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情况,再出示两家超市员工月工资的具体数据表,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概念部分,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认知矛盾。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探索中。(2)、借助具体情境,由两个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受极端数的影响”。在尝试解决问题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教师没有直接给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而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使学生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概念的教学采用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构建新知——引导学生准确概括——抓关键词掌握的策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不足之处(1)学生在反馈用哪个数能很好地表示员工工资的普通水平时,有说750,700,800,600等几种情况,而自己在教学时对800与600这两种情况只是敷衍了一下,觉得给学生的理由不够充分,课后想想当时处理太草率了,特别是学生说到用600时,我否定了她的想法,而代表整体水平的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和合适的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所以自己觉得这一环节处理不是太到位。(2)时间把握欠佳,主要原因我想是因为屏幕模糊不清,学生看不清数据,影响了他们的思维;而且老师花了好多时间去读数据,导致一道练习没时间给学生做(教材第3题),因此无法突破众数知识中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