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词教学四步曲三原县龙桥中学周小梅苏教版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册都有一定篇目的古诗词,对于这些古诗词教学的处理,教师们的终极要求通常定位为能背诵会默写,保证在考试中能够得分。因而,组织教学时,教师通常在引导学生对诗词理解分析后便要求学生背诵。然而,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背诵默写并不是古代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诵读积累,提高学生欣赏诗词的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教学,通过诵读提高学生欣赏诗词的品位呢?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四点。一、读准。所谓读准,顾名思义就是读正确每一个字的字音。古诗词中有很多字是多音字,或者通假字,而不同的音自然义不同,若不能读准字音,必然影响到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其中“重”字,在此应当读作“zhòng”意为夜晚极其寒冷。再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中,“称、朝”分别读作“chèn、zhāo”。二、读懂所谓读懂,不仅是指理解诗词的内容、主旨,还包括了解诗人、题目、背景等。首先,解读诗人。知人方能论诗。每位诗人都有自己诗文鲜明的特点,例如苏东坡的旷达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王维的“诗中有画”;李白的飘逸洒脱;范仲淹的苍凉悲壮等等。引导学生解读诗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为学生自主理解诗词作铺垫的过程。其次,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文合为时而作”,当然也包括诗词。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对理解诗词写作的意图及主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同一位诗人,在不同境遇之下写出来的诗风格也是不同的。如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则多其悠闲生活,而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最后,理解内容,把握中心。这是读懂诗词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较为重视的一环。也许是因为学生的理解不如教师讲解的深刻,不若教参分析的细致的原因吧,在教学时,教师的分析往往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以听代读的做法看似讲解到位,而对学生而言其实并未真正消化多少。所以最后学生依然是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有所悟,更不用提欣赏和品味。其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倒不如在此环节放开手脚,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自主思维,自主体验,从而形成自我对诗词内容、情感的感知和理解。哪怕学生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至少学生思维了,长期这样,学生的理解终会与诗词相一致的。我们要给学生这个成长的过程。三、品读目前学生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止步于理解、背诵,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不能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可是,品什么呢?1、品味语言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通常老师都指点学生通过读注释、读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却不知联系实际及自我情感体验更能深入理解。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又如“山青花欲燃”,花的“燃”与山的“青”形成对比,不仅写出花开的盛,花色的艳,更是表现春的勃勃生机。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就是通过读句读词“品”出来的。2、品味情感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对情感的品味,通常集中在诗文当中具体句子的品味,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句子感悟情感。如杜甫的《春望》,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味诗人感伤时事的悲痛;杜甫的《登岳阳楼》,能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品味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因而通读全诗,找出关键句,反复读,深入品,自会有所感,有所悟。3、品味手法从表达方式看,一首诗往往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从表现手法上看,有的诗词运用对比,有的运用衬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的运用,夸张的运用,拟人的运用等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使的情感更加鲜明,主旨更加深刻。对手法的品味,是对诗词的进一步解析与欣赏。四、美读美读,强调的是在做好前三者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大儒者之势的诵读,即“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概,是更高要求的朗读,仿佛这诗词就是自己所作,那情趣,那意境,那感悟全出来了。此时,读的是诗词的节奏、韵味、情感、意境。做好这一点,一方面需要读懂,要欣赏,另一方面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