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183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探析张映芹魏鹏内容提要:幸福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与幸福关系的学科。学界对幸福思想的研究依次经历了古典哲学和经济学研究阶段、近现代新旧福利经济学研究阶段、当代幸福经济学研究阶段。文章回顾和分析了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并指出幸福经济学创立的理论价值在于它对经济学研究的伦理复归,该学科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它有助于优化政府公共政策及制度设计。关键词:幸福思想幸福经济学思想轨迹幸福经济学研究源于古典经济学,形成于旧福利经济学,成熟于新福利经济学。考察幸福思想的多学科研究轨迹,可帮助我们梳理幸福思想的研究脉络。我们可以把幸福思想的研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幸福思想的理论渊源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古典道德哲学研究阶段,主张幸福就是/至善0;中世纪欧洲宗教哲学研究阶段,主张/上帝主宰幸福0;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阶段,主张能带来社会进步的富裕才会使人民更加幸福和快乐;近代功利主义哲学研究阶段,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0原理。第二阶段为近现代新旧福利经济学研究阶段,主张以/效用0或/经济福利0替代幸福。第三阶段为当代幸福经济学研究阶段,主张将幸福与伦理道德回归经济学。近几年,当代经济学研究突出体现了经济学的/人文情怀0,渐渐凸显经济学研究的/增进人类最大幸福0的最终目的。一、幸福思想的理论渊源幸福思想的研究最早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就是幸福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957),赫拉克利特所表现出来的幸福是一种悲观幸福论。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就是/至善0,强调所谓/至善0并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驱除心灵中的忧虑和致力于知识的获得。苏格拉底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的/道德即知识0、/知识即美德0的思想。德谟克利特的幸福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上,他认为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957)。亚里士多德认为钱财是工具,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最好的东西(转引自苗力田,1996)。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财富不是幸福与快乐的惟一源泉,它只不过是人们幸福的工具,最终的幸福应该归结为/善0。伊壁鸠鲁(2004)是第作者简介:张映芹,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魏鹏,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生。本研究受到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科项目/民生本位时代财政公共性与福利的价值目标0(项目编号:08JA840019)与陕西师范大学211第三期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0的资助。1842010年第3期总第149期一位比较系统阐述幸福思想的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快乐增长的上限是所有痛苦的除去,快乐的生活离不开理智、美好和正义的生活。在伊壁鸠鲁看来,受德性的指导、符合德性要求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这种幸福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幸福。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共同关注的是精神幸福而非物质幸福和身体幸福,他们强调的是幸福的精神内核。继古希腊哲学之后,幸福与快乐的研究随着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的发展被披上了神的外衣。在宗教哲学看来,上帝就是幸福的归宿。至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幸福与快乐的研究终于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法国著名哲学家、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洛克认为快乐和痛苦、愉快和不安,并不是指身体的苦乐而言,乃是指我们所感到的任何愉快或不安而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并不是爱荣誉、财富和爵位,而是爱这些荣誉、这些财富、这些爵位所代表的快乐(王宏,1986)。爱尔维修言指的对财富、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只不过是为了获得快乐,获得它们给予身体的那种感应和刺激。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幸福思想有儒、佛、道三种,主要以儒家为代表。儒家强调伦理道德在人类幸福中的重要作用,主张用/仁、义、礼、智、信0等伦理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从而获得幸福和极乐。道家认为只要顺其本性就能得到幸福,不必再强求外在的其他事物。佛家认为人们要摆脱痛苦实现幸福只有灭贪念、惟修行才能走向极乐世界。中国的传统幸福思想虽在表现形式上相异,但它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摆脱人间苦恼,把幸福当成是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和完美的境界,普遍认为/知足者常乐0。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在5道德情操论6中,他认为财富和地位仅仅是毫无效用的小器物,他们同玩物爱好者的百宝箱一样,无法给我们带来肉体的舒心和心灵的平静(亚当#斯密,2008)。在这里,斯密已暗含财富并不是人们最想要的,它只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工具或者途径,个人的幸福才是有意义的美好生活。在5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6里,斯密论述了财富与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