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面对学生的告状.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议如何面对学生的告状.doc

小议如何面对学生的告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议如何面对学生的告状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动辄向老师来告状。虽然他们所告的状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事,但你不理睬吧,他们会接二连三地来告状,使你坐立不安,心烦头痛,坐在办公室里也不是滋味,因为学生毕竟还都是些小孩子,遇到事情还不能冷静思考,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所以即使是小事,我们也应该心平气和,绝对不能采取简单方法来处理,这样不但不能把问题处理好,相反更是降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怎样才能既不简单敷衍,又能使教师从这种应付中走出来呢?我认为应该从小学生“告状”原因和如何处理“告状”两方面入手。由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告状”现象只是儿童心理异常的外部表现,是社会情感不成熟的体现。追根溯源,他们“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喜爱听老师或长辈的表扬,渴望受到老师、同学关注。孩子通过“告状”的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动机是积极的。一些班干部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常常是不折不扣的完成,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时,为了树立权威,只好把老师搬出来作为靠山。有的同学常常对犯错误的同学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老师”这句话挂在嘴边。还有的孩子从内心深处认为老师对他不够关心,为了使老师能注意他,于是就到老师面前告犯错误的同学的状,以此方式来引起老师的关注,确立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第二,“以牙还牙”,通过“告状”来反击的报复心理。这种学生总是把目光盯着与自己有过节的同学,等待他们犯错。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甚至会捏造事实,中伤同学。利用老师对他人的批评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有些同学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认为同学向老师反映自己的错误,是为跟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人都在轻视自己。第三,嫉妒他人引发的“告状”行为,有些孩子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对手有一点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很优秀。第四,胆小的孩子的一种反抗方式。爱“告状”的孩子可能是个胆小的孩子,他受到委屈,要找一个能帮他说话的人来保护自己。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的“告状”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多关心孩子,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学生“告状”时,用目光、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对“告状”孩子的关切,不管他们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们把话说完,老师要积极地倾听,切记边听边评判。通过倾听,敏锐的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学会宽恕,教师要在教育学生宽以待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带着老师的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独立地处理事情。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告状”来解决,最好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耐心安抚、开导他,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第三,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争执,老师要使学生明白用争执的方式是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反而会失去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对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第四,结合主题班会进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同学眼中的我”、“我进步了”、“夸夸我的同桌”等。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助于孩子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总之,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爱“告状”,但都不是什么严重的原则性事情。年幼的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告状”是他们求助成人的一种方式。他们往往在遇到一些情况后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处理,希望老师来解决。因此老师不能简单地排斥孩子“告状”行为,而应当对具体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后,帮助孩子搞清楚什么类型的事情应当告诉老师或者必须告诉老师,什么类型的事情可以自行解决。另外,针对“告状”这一行为,老师要进行宽容教育,让孩子逐步懂得如何看待别人乃至如何看待自己。总而言之,在处理学生“告状”时,首先要不怕学生“告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亲近老师的一种表现;其次要正确对待“告状”现象,不能有埋怨情绪,要认真地仔细了解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不能光看表面现象,而要分析学生内心的真正动机、实质想法,并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己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后对学生的“告状”要及时处理,化解矛盾,促进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