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认真研究有关课程的课程资源问题。课程资源对小学生的发展乃至相关学科课程的实施状况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致力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关注和思考,是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的。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有效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全面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必须做好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一、对课程资源的正确理解1、“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目前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形式下,我们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广义的课程资源观念,因此可以说: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都是课程资源。2、课程资源的分类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那些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所、设施和环境以及人们对课程的认知状况等因素。如果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同,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所谓校内课程资源,就是处在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而校外的课程资源则是指超过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观点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还要加强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建立联系,重视建立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从技术层面来看,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应运而生,包括校园内部的信息源和学校外部的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打破学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分界线,从而使很大一部分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使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不仅成为可能,而且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课程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资源被简单的理解为教材。我们常常会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会想到编教材、订教材,而想不到还有其它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种僵化的观点长期存在,而导致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除了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以外,长期以来,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和资源的内容等方面也很落后。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而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班级课堂,使得班级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缺少相应学科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综合能力;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偏重于知识特别是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教材结构单一并且落后于时代,从而忽视了相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这样的课程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上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说明:小学科学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已迫在眉睫。三、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1、从科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开发基本的课程资源。小学科学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小学科学课程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而,小学科学课和其它课程相比,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探究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二、开放性。科学课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第三、过程性。小学科学课主要是燃起小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第四、发散性。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找到的答案或得出的结论有时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存在己见,鼓励学生的创新见解。所以,小学科学的基本课程资源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家长、或是其它相关的社会成员。我们也应该通过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