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与孟荀义理.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大学》之道与孟荀义理.doc

《大学》之道与孟荀义理.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之道与孟荀义理摘要:《大学》一文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是先秦儒家心性学说的深刻总结。《大学》与孟子、荀子的义理关系非常密切,从孟子、荀子的学说入手阐发《大学》的义理是很必要的。《大学》的八目中诚意、正心这一正德路向体现了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格物、致知这一求知路向体现了对荀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大学》八日由内而外,层层演进,是合内外之道,是对二者学说的贯通。关键词:《大学》;孟子;荀子先秦儒家自孔子开创以来义理不断发展,至孟子、荀子已大致成熟。《大学》正是对先秦儒家心性学说的深刻总结。《大学》在儒学中的地位很高,宋明儒对《大学》的解释也很多,本文无意再从宋明理学的角度解释《大学》,而是想回到先秦从孟荀二人义理上解《大学》,并阐发《大学》与孟荀义理之间的关系。《大学》的文本简易直截且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这也就带来了文本解说的多元性。《大学》属于儒家系统无疑,学者所争多在其属于荀学还是孟学系统。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其属于荀学系统,根据多在文句上的类似,如《大学》“止于至善”与《荀子·解蔽篇》中的“止诸至足”相类似;《大学》中“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及“絮矩之道”来自《荀子》的《非相篇》“圣人者,以己度也”和《不荀篇》“操五尺之矩,尽天下之方”,等等。但这些文本上的相似,只能说明《大学》晚出于荀子,并受其影响,不能说明《大学》就属于荀学系统。蒙文通在其《儒学五论》中谈到儒家思想发展时,说到《大学》时纯以孟子解《大学》,认为孟子主性善,以本心明性善,而并言“放心”,荀子主性恶,认为“人心”、“道心”皆出于一心,不知心之本善,《大学》的出现是为了明儒者之学,护孟子之义,所以他认为“《大学》者,后荀卿而张孟子者也。”ⅲ蒙文通这样解释,同样有所偏颇。我认为《大学》的三纲、八目成一系统,而这个系统正是对孟荀二人义理的综合。孟子和荀子一个是道德的进路,偏内在本心扩充,一个是知识的进路,偏外在礼法。在《大学》八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内与外,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其中重点落于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几处,这几处是和孟荀义理紧密相连的地方,本文就是着重针对这几点来分析《大学》与孟荀之间的关系。一、诚意、正心——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大学》讲诚意、正心,前后有次序,孟子中并未分析“意”这一点,而《大学》点出,在“正心”这一点继承孟子,而讲“诚意”则是有进于孟子。关于“正心”,何以言其是有继承于孟子?这要从孟荀二人对“心”的认识不同说起。孟子和荀子二人都很重视“心”,不同的是二人对“心”的把握。孟子主要从道德性上把握,荀子主要从认知性上把握。孟子认为心性为一,他认为人之心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并从四端之心上指证性善。孟子又说:“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异非常之小,但这微小之处正是仁义之端,要善加培养。在与告子之辩中,孟子特别强调仁义内在于本心,主张要由仁义行。因仁义内在于本心,所以心为善,仁义之心是对性的显发,心善性亦善。可见孟子是从德性角度体认心。荀子则从经验角度上认识心,他说:“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荀子·儒效篇》)同样是人禽之别,荀子却从知性的角度人手,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日: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篇》)要是追问人何以有“辨”无疑要落到心上,因为要起主宰作用的是心。心又如何能有这种作用呢?“人何以知道?日:心。心何以知?日:虚壹而静。”“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荀子·解蔽篇》)对于荀子来说心无必然的向善发展,一切皆依赖于“治心”。从中可看出孟荀二人的对于“心”的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孟子注重了心的本质,做的工夫是使心的仁义之性显发出来,心善知良,勿害其直,若是进一步推演必然落于“诚意”上。荀子注重了心的“能”的一面,所要做的工夫是保持这个心“虚一而静”,进—步推演不会落于意上。《大学》讲到“正心”时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荀子·解蔽篇》中说“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这两句话在文本上相似,但义理的侧重点不同。《大学》讲的是让人从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些生理欲望中超拔出来,让仁义的心自然呈露,正心针对的就是心本身,心本身就是价值所在,这恰与孟子的宗旨相符。荀子注重的则是心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宰性,强调心不要有所蔽,价值所在不是心本身而是心所认识的道,所以对于心用的工夫不是“正”而是“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