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历史功绩1、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符合广大人民的、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愿望;愿望;1、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量衡等,巩固了统一,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2、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通过统一战争,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的过失过失:秦始皇的过失:1、思想上:“焚书坑儒”,牵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摧残了文化。思想上:焚书坑儒”2、政治上: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进而导致秦朝政治上: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灭亡。灭亡。31.读《战国七雄形势》图并回答下列问题:.战国七雄形势》图并回答下列问题:20090815174047227.jpg所代表的国家名称。(注意:(1)写出图中、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注意:只填写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图中A、、、所代表的国家名称。(注意只填写在下列横线上,不用填在图上。)不用填在图上。)ABCD韩三国是由哪个国家分裂而来?(2)图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个国家分裂而来?)图中赵、晋处的战役名称。(3)写出发生在处的战役名称。)写出发生在E处的战役名称(4)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再到归于一统,是由哪国来完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再到归于一统,是由哪国来完成的?什么?什么?统一是大势所趋,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交国家,秦朝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交国家,常年在外复议的,不下三百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都去服兵役或服劳役,不下三百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都去服兵役或服劳役,妇女也三百万壮年男子都去服兵役或服劳役被迫转运军粮。被迫转运军粮。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繁重;刑法残酷。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繁重;刑法残酷。(2)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他为什么讲这句话?)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他为什么讲这句话?陈胜。为了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来推翻秦朝。陈胜。为了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来推翻秦朝。(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关系)材料一、正是由于秦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正是由于秦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陈胜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行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秦朝的刑罚很残酷,但死刑就有腰站、车裂,还有族诛、连坐等秦朝的刑罚很残酷,但死刑就有腰站、车裂,还有族诛、连坐等。腰站族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司马迁《商鞅列传》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李白(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属哪家学派?(?(3分商鞅属哪家学派?(分)法家秦国(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分))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6分?((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6分“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分)材料一中的卫鞅的变法为材料二中的秦王扫六合奠定了经济基础嬴政秦王扫六合奠定了经济基础公元前26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60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个方向,统一全国。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束春秋以来诸侯混战局面,开创统一新局妫?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产生重要影响;修筑万里长城·统一,产生重要影响;修筑万里长城·灵渠;扩大中华疆域,促进民族融合。9.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是由下列哪一诸侯国分裂而来A.战国时期的韩、A.晋国B.齐国C.鲁国D.卫国....10.今天汉字的源头是A.A.甲骨文B.金文C.大篆D.小篆....11.下列哪部作品曾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B.A.“楚辞”B.《离骚》C.《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