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doc

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学科性质是学科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是学科教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建立学科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一、发展阶段1.1963年以前,主要确认界定“语文”的范畴;2.1963年以后,确认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因此在前言部分这样定义“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3.1996年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前言部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0年修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交际工具”,是指交际的内容是思想感情;“文化载体”、“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语文这种工具具有文化内涵,而且语文自身——汉字、汉语、文学作品等,就是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指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这也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4.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03年公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同样想法。二、“工具性”与“人文性”(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进入21世纪,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性质”作出了如下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语文是一种工具,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而是思想和感情的载体。其实,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这表明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因为人的思维活动,即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都主要借助于词来完成,而且人的语言清晰度与其思维清晰度是密切相关的。概括来说,就外部语言而言,主要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就内部语言而言,主要是思维的工具。当然,语文教学并不等于语言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工具。因为语文学科内容,包含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终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我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理解,可以归结为现行《新大纲》中的概括:“工具性,指语文是日常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新知识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工具。”(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砥砺品德,完美人格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人文性实现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使课程内容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对它们所做的阐释、评价;第二,是通过语言本身,及语言内涵的“人文性”——汉民族的文化意识;第三,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行为;第四,经过特定的价值观筛选。(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它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发展和实施。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具体表征为: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语言是工具,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载道的社会会交际工具,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最好的途径就是让他们凭借语言作品去学习、去感悟,而学生对语言作文的也读、品味,品味它们怎样“表”、“达”、“载”,就不可回避“情”、“意”、“道”,而这些又都属于“人文”的范畴。因此学文与育人相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总之,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有长期的历史过程。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也确定了语文要有怎样的教学目的、提出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