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概述正常体温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一)发热的概念(二)过热“调定点”上移的本质是POAH的热敏神经元被抑制,而POAH的冷敏神经元被兴奋。“调定点”上移后,调节体温的功能依然正常,只不过在高水平(比如在39C)下进行调节。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一、发热激活物革兰阳性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和枯草杆菌)致热成分包括全菌体、菌体碎片及释放的外毒素革兰阴性细菌(大肠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伤寒杆菌、志贺杆菌)致热成分包括全菌体、菌壁的肽聚糖、脂多糖(内毒素)分枝杆菌(结核杆菌)致热成分包括全菌体、菌壁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病毒(流感病毒、SARA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致热成分为全病毒体、血细胞凝集素(二)体内产物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是一组不耐热的具有致热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二)内生致热原的种类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来源单核、巨噬巨噬淋巴单核产EP细胞第一种方式(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发热激活物中的脂多糖(LPS)血清中的LPS结合蛋白(LBP)可溶性CD14LPS--sCD14复合物作用于受体激活细胞产生EP第二种方式:(在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LPS--LBP--mCD14复合物激活细胞三、EP升高体温中枢“调定点”的机制(一)体温调节中枢体温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紧靠POAH,存在有孔cap,对大分子物质有较高通透性1)EP弥散入血管周隙,被POAH神经元末梢识别2)EP被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识别,产生新的信息,传入POAH体温EP并不直接作用于“调定点”神经元,而是通过刺激相应的细胞或神经元,释放某些中枢介质来改变调定点。前列腺素(PGE)Na+/Ca2+比值环磷酸腺苷(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一氧化氮(NO)支持依据:PGE注入动物脑室发热EP注入脑室体温升高,脑脊液中PGEEP+下丘脑组织合成、释放PGEPGE合成抑制剂有解热作用,同时脑脊液中PGE也↓依据:动物脑室灌注0.9%NaCl体温↑蔗糖溶液体温不变Ca2+体温↓降钙剂EGTA体温↑cAMP↑EP下丘脑Na+/Ca2+↑cAMP增加调定点上移⑶cAMP(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布于室旁核和杏仁核,CRH不仅介导发热反应,还介导非体温性急性期反应。支持依据:①IL-1、IL-6均能刺激离体或在体下丘脑释放CRH,使动物脑温和结肠温度明显升高②CRH单克隆抗体中和CRH抑制CRH作用或CRH-R拮抗剂抑制IL-1β、IL-6等EP性发热(5)一氧化氮(NO)与发热有关的可能机制:①作用于POAH、OVLT,介导发热时的体温上升②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使产热增加③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环磷酸腺苷(cAMP)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1)精氨酸加压素(AVP)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一种9肽后垂体激素,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体,轴突和神经末梢,以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含量最丰富,在下丘脑外区,尤其OVLT、VSA、MAN含量丰富。依据:①把微量AVP引入VSA,能抑制ET性、PGE和IL-1性发热;②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中,AVP的解热作用对体温调节的效应器产生不同的影响:250C加强散热40C减少产热③AVP拮抗剂可阻断AVP的解热作用④IL-1性发热可被AVP减弱,但脑内注射AVP拮抗剂可完全抑制这种解热效应。主要是通过V1受体起作用AVP参与体温负调节的可能方式:①发热时,VSA、MAN分泌AVP↑AVP受体V1POAH整合神经元EP引起的发热↓②AVP抑制产EP细胞EP合成↓③AVP弥散到OVLT区AVP受体V2机制降低OVLT区对EP的通透性或结合力(2)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最强的解热物)依据:①脑室内或静脉内注射α—MSH都有解热作用,并且在不影响正常体温的剂量下就表现出明显的解热作用。②在EP引起的发热期间,脑室中隔区α—MSH含量升高内源性α—MSH能限制发热的高度和持续时间α—MSH解热作用与增强散热有关(3)脂皮质蛋白—1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在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脑、肺等器官中。研究表明:①GC发挥解热作用依赖于脑内脂皮质蛋白-1的释放;②向大鼠中枢内注射重组的脂皮质蛋白-1,可明显抑制IL-1β、IL-6、IL-8、CRH诱导的发热。第三节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是指调定点上移后,传出神经系统控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至新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