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doc

《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PAGE\*MERGEFORMAT10《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主备人石煜海成员班级高二()()授课时间2009年11月日(第十二周)课时3课题论语·八佾第三课型自读指导教学目的1、理解翻译本篇.2、了解孔子关于维护“礼”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重点难点重点:翻译理解文本。难点:“礼”的思想。教学内容活动备注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论语·八佾第三》第1-9章。第二课时:《论语·八佾第三》第10-19章.第一课时:《论语·八佾第三》第20-26章。教学设计:1、《论语》教学为自读指导课,以学生自主诵读探讨为主.可采用小组学习.2、老师强调主要思想,适当进行点拨,解答翻译和思想理解上的疑难。3、以“学案”练习配合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步骤:复习旧课(3分钟)提问:我们学习了《论语·为政篇第二》.请大家说说主要内容。明确: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二、导入(2分钟)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礼”,今天我们学习本篇,了解“礼”的思想。秦汉以下,多侈言以孝治天下,不知孝而违礼,亦将陷于不仁。孔子重言礼,礼本于人心之仁,非礼违礼之事,皆从人心之不仁来.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三、检查预习(4分钟)(一)。检查学生诵读的情况。(二)。检查完成“学案”预习作业情况:一、基础积累1、“四书"为《》《》《》《》;“五经”为《》《》《》《》《》(“六经"则再加一《》)。2、六艺:“诗经六艺”-—;古代读书人应掌握的“六种技艺"—-.二、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八佾()巧笑倩兮()相维辟公()宋不足徵也()禘()陬人之子()饩羊()反坫()大师()翕()从()皦()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是可忍人而不仁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下而饮丧,与其易也,宁戚.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或问禘之说吾不与祭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为力不同科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周人以栗焉得俭子语鲁大师乐吾未尝不得见也3、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周监于二代解读课文(15分钟)1、诵读指导,诵读课文。(5分钟)(1)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朗诵。(2)学生齐读课文2、自读赏析,讨论探究,初步疏通全文.(10分钟)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注释,疏通文句。不懂或有争议的内容可以讨论探究。3、教师巡回指导,解释疑难问题,指导讨论。以上第2、3点交互进行。4、重点点拨:3·1、3·2批评三桓无礼.3·4讲礼更重内心。3·7说君子之争。老师强调重要内容。主要疏通文本,准确翻译,理解思想.是可忍,孰不可忍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礼仪规格的)八列舞队在庭院表演舞蹈,如果这种事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是不可容忍的呢?"明知故犯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肃穆地在主祭’,这歌词在有哪一点内容适用于三家祭祖厅堂呢?”礼贵俭,丧贵戚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问得高啊!就礼而言,与其奢侈,宁可简陋;就丧礼而言,与其大讲排场,宁可悲哀过度。”君子之争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那一定是举行射礼比赛射箭的时候吧!那时节,作揖谦让后上下堂、饮酒.他们的‘争’也是君子之‘争’。”五、课堂练习,巩固强化(14分钟)配合“学案”“探究鉴赏"一、二题完成.一、解释翻译理解每一节的内容.【原文】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解释词语】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②女:同汝,你。③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④与:同“欤",疑问语气词.⑤曾:难道【译文】季氏将要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你们竟以为泰山之神(就那么容易上当)还不如林放的懂得礼吗?"【原文】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