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第一篇: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主讲教师:涂洁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主要考点梳理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基本类型: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一)采用“„„者,„„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例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者,„„也”的灵活方式: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臣本布衣。⑤且相如素贱人。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第页(三)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为”“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被动句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被”、“见”、“于”、“„„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一)用“为”、“被”、“见”、“于”表被动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二)“„„为„„所”1、“„„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2、“„„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三)“„„见„„于”或“受„„于„„”1、“„„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3、“受„„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四)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如: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第页三、省略句(一)主语的省略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淆之战》)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二)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三)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四)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五)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六)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七)分句的省略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快哉此风!(宋玉《风赋》)(二)宾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