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锦集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语文教案篇1课题第2课家乡的古建筑共3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建筑的范围、常见类型、一般特征和有关历史典故。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乡古建筑艺术的美,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合理组织线条,注意疏密关系的处理。难点:能比较准确的描画出古建筑的外形。教法学法欣赏、讨论、讲解、自主表现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一、复习旧知,解决疑难对比上节课的学生尝试作业进行讲解:1、一幅画疏密关系恰当,给人的是一种美感。2、一幅画没有疏密关系的'处理,刻画也不细致,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二、讲解作画步骤及方法?提示步骤(整体到局部):?1、构图:在描绘之前,先在纸上大致比一下,确定建筑的的大体外形,画线条轮廓。构图要饱满,不能画散了。2、表现:画出主要的建筑及场景,进行细致描绘。刻画物体要注意细致,有细节才能打动人。用线画就要注意疏密关系。3、添画:完善画面,添画背景并落款三、欣赏范作,提供作业参照。1、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张作品,为什么??2、小结:通过线条的组织和疏密的对比来表达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四、尝试表现1、作业要求:用线描画你喜欢的古建筑的局部。要求构图饱满,线条组织疏密得当。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3、强调:勾画线条轮廓,确定建筑的的大体外形;添画细部,细致描绘及添画背景。学生欣赏画面,比较哪一幅的线条组织更能表达琉璃瓦的感觉?听讲、领会、感悟。1、发表自己的看法。2、领会、感悟。尝试练习,按照要求完成作业。教学反思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中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的作用。2、想象炮手当时的心情。3、理解炮手的奉献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炮手与将军对话时的复杂心情。2、理解重点词语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看图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你觉得炮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明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他为什么还要开炮?二、细读感悟1、作为一个炮手要亲手炸毁自己世界上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件多么痛心的事,那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炮手痛苦的心情?自渎课文,画出有关词语。2、为什么炮手的神态由苍白到煞白最后变得惨白?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笔画下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3、仅仅是因为炮手当时害怕炸了自己的村子而紧张得脸色变得苍白了吗?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4、那为什么炮手的脸色又由苍白变为煞白、惨白?5、当将军让他对准那个房子开炮时,他的脸色为什么一下子又变得惨白了?6、出示句子裹着大衣……炮手的前额……读一读这两句话,边读边体会,为什么一样的天气却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学生畅所欲言,边读边画词语,找句子画下来。7、多么残酷的战争,面对这痛苦的抉择和无奈,炮手必须执行这个命令,因为他是一名军人,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体会不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就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身临其境的去体验一下战争的残酷吧!8、分角色朗读。9、这时候不开炮行不行?如果不开炮会怎样?10、随着一声炮响,炮手的家消失在浓浓的硝烟中,硝烟过后将军和炮手有什么不同的表现?11、看图体会将军的动作。12、此时你想对炮手说些什么?三、总结正因为有了这样伟大的炮手和像他一样为了国家的利益甘于默默奉献的爱国战士,战争才取得了胜利。让我也向这些伟大的士兵致以最崇高的敬礼。语文教案篇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