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美术周教学计划美术周教学计划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周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美术周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方面。具体有绘画、泥塑、剪纸、手工、欣赏。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为目的,形式多种多样,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满足各种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愿望。(一)、全册共20课,教材编排方式较一年级教材有所改变:1、更加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活动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2、加强了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特别是语文(文学)学科的综合。(二)、各课内容的编排有很多漂亮的图片,展示了学生活动过程及其学生作品图片,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参考和学生自学。二、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爱美、寻美、创美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2、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各种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3、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尝试使用多种媒材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并能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造型活动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4、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欣赏美,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5、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综合、探索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各单元重、难点分析1、前四课主要是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灵活的掌握对造型、色彩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2、第五课至第十四课主要是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人文精神。3、最后几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培养审美情操,渗透德育。四、教学措施1、遵循审美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学生审美趣味。2、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3、加强师生的双边关系,即中是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大胆改革。5、改变评价方法,采用自己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教师评价或家长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尊重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激发学习兴趣。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内容课时第1周流动的颜色第2周染色游戏第3周装饰自己的名字第4周彩泥世界快乐多第6周奇妙的电话机第7周花花衣第8周对折剪纸第9周对印的图形第10周蜻蜓飞飞第11周画出你的想象第12周儿歌变画第13周巧用瓶盖第14周回家的路第15周做一道拿手“菜”第16周我和马儿在一起第17周风来了第18周会转的玩具第19周电脑美术第20周纸偶剧场第21周丰富多彩的玩具第22周复习考试美术周教学计划2一、学生现状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绘画质量上差异很大,包括先天因素、后天原因、不同地区,导致对艺术课的兴趣不同。所以课堂上的理解潜力是不一样的。每个班的学生绘画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的可以算是差老师。还有就是年级差异造成的差距大,比如年龄,性格等。这要因其特点而得到控制和掌握,耐心地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潜意识和思维意图,尽量缩短横向和纵向造成的差距,提高每个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低年级1、能对色彩有进一步的了解,能运用富有儿童特色的色彩绘画作品。2、学会手工制作,培养他们手工制作的兴趣。3、能够从优秀的儿童作品中吸收一些营养来补充自己,让学生积极了解作品的题材和数据整理,锻炼自己的欣赏潜力和水平。4、试着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去创作绘画,从中感受到不同的美。5、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创作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潜能和创造潜能,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2)中高年级1、让学生自己欣赏中外名作,提高欣赏潜力和审美水平,学习优秀的绘画技巧和形式。2、通过多种形式的绘画,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表达潜力,掌握多种形式的绘画技巧。3、掌握国画的基本笔,能够描绘简单的小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画,增强民族自豪感。4、对艺术人物及其功能有必要的了解,能够独立设计适合必要主题的板报,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参与意识。5、为学生创造更多直接接触生活的机会,改造生活,真正将艺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3)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放手,充分调动自己的意图,让学生自觉思考和提问,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手、顾问、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过程,共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三、教学措施:1、区分年级差异,把握学生审美特征加以引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点面结合,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