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本土心理療癒研究群」2006-2007研究主題:種種照顧倫理的技藝:現象學心理學的在地化行動計畫書研究群召集人:余安邦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6.07.01摘要自2000年至2004年期間,由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余德慧(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陳淑惠(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李維倫(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林耀盛(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謝碧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及許敏桃(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等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參與了由台灣大學心理學系黃光國教授所總主持的:教育部「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中的第五分項計畫「文化、心理病理與治療」,當時的研究重點在於:探討臨床心理學本土化過程的關鍵要素。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在歷經四年的研究過程之中與之後,不但問題的提問方式改變了,回答問題的預備性視野也已歷經不同的角度。我們本來在於探詢適性的本土心理治療會是什麼,例如,華人對憂鬱症的身體化與其對身體表達的關照之間是否有異於西方的憂鬱症現象、華人心理治療的過程是否有關鍵的改變因素、華人臨終心理療癒的機制為何,以及中醫、收驚等宗教治療對華人的身心契合性如何等問題。但這樣的提問並不能有效地將本土臨床心理學的開展表明出來,反而強化了本土臨床心理學的困境:亦即,與西方強大的心理醫療知識相較,前述研究的提問,除了給出一些與西方心理醫療不同氛圍的異國情調外,實在難以與之爭輝。從2002年開始,我們才逐漸領悟出一個道理:西方心理醫療對心理疾病的契合,就如同華人心理療法對生活苦痛的契合;亦即,本土臨床心理的發展,必須轉回生活世界,讓華人的生活世界的行事理路說話,讓華人自行建構的人間系統說話;且在華人生活世界的秩序與失序之間發現苦痛的因子,並進一步瞭解華人的療癒之道。這生活秩序我們稱之為倫理,但不強調其秩序性,而是強調其情感性;亦即,倫理是情緒的主體,心理康健或困苦的維繫;人們透過倫理的勾連,使得各種療癒因子慢慢顯露;無論是親人對憂鬱病人的對待態度,或是人們透過宗教性的聚合,抑或失親者透過人際網絡而疏通,一再顯示生活世界的療癒因素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龐大;於是,我們為本土臨床心理尋得一個定位,也獲得一個起點。在這個基礎之上,自2004年8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這兩年期間,本研究團隊繼續在中央研究院的經費支持下,執行了主題研究先導計畫:「心理照顧與倫理療癒的『契入與疏通』:現象學心理學的本土化論述」。本先導計畫乃基於以上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構想而展開,企圖在過去研究的經驗與基礎之上,且嘗試從現象學心理學的觀點論述,繼續集合國內各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相關之學者,進行跨機構及跨學門的整合性研究。本先導計畫於兩年執行期間(2004.08.01~2006.07.31),所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五方面:第一、參與成員之間關於現象學心理學及後現代理論的經典深度閱讀、討論與對話。第二、專對Freud,Lacan,Foucault,Deleuze,及Zizek等諸位大師的重要觀點,就本土心理療癒之理論概念的發展,以及關切他人技術的建立為核心關懷,進行重要的轉接與轉化的工作。第三、召開兩場以國內大學相關系所資淺教員及研究生為對象的研習營,一方面以培養有興趣於本領域相關研究課題之年輕學子為目標,另一方面以啟蒙、增進並提升本研究團隊成員之間共同的問題意識為標的。第四、舉辦為期三天(2006.04.28-30)的第三屆「台灣本土心理治療學術研討會」(第一、二屆研討會均由前述教育部卓越計畫經費支持,在花蓮東華大學召開);會中共宣讀報告將近20篇論文,與會來賓共約300餘人次,盛況空前,研討熱烈。第五、協助台灣中部地區教學研究及實務工作者成立了「現象學心理學與文化療癒中區讀書會」,目前參與該讀書會的成員約有20餘位,且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劉淑慧教授負責召集。今年七月底本先導計畫執行結束之後,本研究團隊打算在今年秋天向本院正式提出整合型主題研究計畫,並在主題計畫申請之前與之後約一年半的時間內(即自2006年8月1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止)(若該主題計畫核准通過,其正式執行日期為2008年元月),持續進行經典閱讀、研究計畫內容研討與整合,以及召開以研究生為對象的研習營,以繼續推動本研究主題在國內學術界之研究與教學的深度發展。故有本研究群成立之必要與需求。相信在本所關於研究群的研究經費支持與行政部門的協助之下,未來更具創新與高度意義的本土心理學理論知識的達成與發展,是指日可待的。一、前言在台灣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中,最早也是持續性的提出概念架構的,首推楊國樞(1993,1997,2004)。早期楊國樞(1993)相當直接地劃分了「華人」與「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