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课余训练中的人格教育摘要:本文分析探讨了人格教育在学校课余训练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一些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和方法。关键词:人格教育、课余训练、学生、培养、加强、主动、全面作为一名工作十余的我,在去年冬天一次课余训练课中引发了我对人格教育的思考。当时训练的内容是中长跑,天气不好下着小雨,我没有站在田径场的办公室里,也没有打伞,而是站在田径场上,陪伴着运动员上完整个训练课,所有队员训练都非常刻苦,整个气氛都显得和谐、兴奋而热烈,一改过去中长跑训练课的沉闷、枯燥。训练结束后,我听一名队员说:“今天我是拼着命、咬着牙跑下来的,身体有点不舒服,本想请假,可看见我们的教练在这么冷的天还站在雨中陪着我们,我们再不认真完成任务,还有良心吗?”听到这句话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虽然那天感冒了,但我却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人格教育在课余训练中的作用,结合我们的专业特色,以及工作中的一些实际体会,现将人格教育在课余训练中的作用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余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人格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能够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积极、主动地去拼搏。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一星期上三、四节体育课,会感到很新鲜、很兴奋,可是,对于业余田径运动员来说,每天围绕着田径场转,会产生一种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隋性,这是课余训练之大忌。由于我们的专业特色,特别是田径训练,枯燥无味,有的队员将它比喻为“黑色的田径场”,尤其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更是如此,每一次训练都是对自己体能极限的挑战,如果没有完美的人格,从心理上去根本认识清楚,是无法打破生理上的极限的,是无法超越自己的。在课余训练中我们要利用人格教育魅力,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从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1.1让学生主动去训练。在课余训练中,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加强教师的责任感。通过制定严格科学的训练计划,并且对学生公开,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训练计划,这个时期练习什么,今天练什么,重点要掌握哪些,这个月要达到的训练指标是什么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并能明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从而使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训练,训练什么,如何去训练,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主动去训练。同时,概括每次课的训练指标,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训练状态,能更好地实现自我评价和教学反馈,使学生和教师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处于主动地位。例如,冬训时期,由于天气较冷,采用的多是大运动量的训练,成绩将会出现短时期的下降,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明白,否则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怎么越练越差,造成对教练和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对训练产生消极情绪,达不到训练效果。1.2让学生加强进取心,形成良好的学品和人品。人格教育的核心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其中进取精神更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塑造完美人格的主动力,进取精神主要表现为意志坚强,积极上进,这在课余训练中是随处可见的。与其说课余训练是对体能的一种挑战,不如说课余训练是对思想,意志品质的一种挑战。那么谁具有完美的人格,谁的意志坚强,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这一点在中长跑训练中可谓体现的是淋漓尽致。例如,上速度耐力课,让学生变速跑10圈,有的同学很自觉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气呵成的完成了任务,而有的同学跑2圈停下来,老师一说又上去跑2圈,再停下来,如此反复,这个同学无进取心,虽然同样完成了10圈任务,但是达到的训练效果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在课余训练中,首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训练的重要性,不断地从意志上对学生加以强化,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品和人品,只有这样,进行课余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3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当学生拥有健康、完美的人格时便可以进行客观评价自己,针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加以发扬和改善,从而促进训练。另一方面,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队员,清楚地知道每个队员的长处和不足,然后帮助学生对个人进行分析,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从而在每个阶段的训练中能做到扬长补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制定课余训练计划的科学依据,只有做到这点,制定出的训练计划才能切实可行,才能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2、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格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顽强的意志。在课余训练中。首先,要加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不同的训练基础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