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一章政府收支与国际收支预备知识(一)乘数原理:表达总需求的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其原理是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一个人的支出越多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越多,所有人的收入加总就是国民收入,人们的支出越多就是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越大。所以乘数就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也就是k=1/(1-b),b就是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收入就有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从而使总需求的增加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就越多。开放经济的指标: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外全部经济文化往来所形成的货币收支的总和。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编制成表格。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科目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官方储备等。外汇和汇率:外汇不仅是指外币,而且包括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有价证券。汇率则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两国货币的比值。外汇汇率的标价法:有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是以外国货币为固定的单位,而以本国货币为变动的单位,衡量外国货币的价格,外币的币值与本币数量的多少成同方向变动。间接标价法则以本国货币为固定的单位,而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本币的币值与外币的多少成反方向变动。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存在着倒数关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直接标价.影响汇率的因素: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的货币升值,逆差国的货币则贬值;通货膨胀国的货币贬值,通货稳定国的币值稳定;利率上升国的货币升值,利率下降国的货币贬值;经济增长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不确定,因而对汇率的影响也要具体分析;财政赤字要通过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影响,传导至汇率的波动。外汇储备对汇率的影响要通过政府的调控发生作用。汇率制度:分成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本国货币与别国货币汇率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波动。浮动汇率制则指一国货币当局不规定官方汇率,而听任其随行就市地波动。浮动汇率制又分成“肮脏的浮动”和“清洁的浮动”。“肮脏的浮动”是政府有管理的浮动,因为政府可以高抛低吸,公众却不能享有同等的机会,所以是“肮脏的”。“清洁的浮动”的汇率完全随行就市,政府不予管理。国内支出与对国内产品的支出:此两者差一个净出口,也就是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包括本国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以及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所以它等于国内支出减进口加出口,也就是国内支出加净出口。对外贸易乘数为1除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这就是说,对外贸易乘数要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因为,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居民的一部分支出构成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加外国的国民收入,却无法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而不象封闭经济中的支出全部构成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甲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一定会使该国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的增加,该国居民会增加对乙国商品的需求,从而增加乙国的总需求,带动乙国经济的增长,这就是甲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乙国经济的增长又会反过来增加对甲国商品的需求,从而推动甲国经济的更上一层楼,这就是乙国经济增长的“回波效应”。这种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动因,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表明,一国要是采取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则难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开放经济中的宏观调节:封闭经济的宏观调节面临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之间的两难选择,而在开放经济中,政府则要在内在均衡和外债均衡之间做出困难的选择,也就是既要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又要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这就需要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在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并行的情况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的配套,就能摆脱困境;在国内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盈余的情况下,只要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套,刺激总需求就能解决问题;在国内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赤字的情况下,则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配套;在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盈余的情况下,则可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实现双松和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所无法实现的国内和国际的同时均衡。开放经济中宏观调节的图像表述:在如下图的经济中,开始处于E1(i1、Y1)和NX1的均衡点上,此时国内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国际收支已经实现了均衡NX=0,于是管理层增加总需求,IS1移向IS2,国内总需求增加了,但是公众收入的增加也增加了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在出口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所以要增加出口,使NX1移向NX2国内国外才同时实现均衡。0第一节政府收支对国民经济均衡的效应图11-1通货紧缩缺口图11-2通货膨胀缺口政府支出与挤出效应:增加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很可能使公众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减少。这就是说,在总需求不变或变动有限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增加会导致公众消费或企业投资的减少,这就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有无和大小视财政资金的来源和经济所处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