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师大版FVUVXJFJ初中历史教材的几点认识与看法.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对北师大版FVUVXJFJ初中历史教材的几点认识与看法.doc

对北师大版FVUVXJFJ初中历史教材的几点认识与看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低价购买卖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QQ174788632旺旺whx0910怎么增加百度文库财富值怎样增加如何增加增加百度财富值如何快速增加百度文库增加财富值专业的爱问共享资料积分销售团队HYPERLINK"http://whx0910.taobao.com"http://whx0910.taobao.com或者HYPERLINK"http://shop60806855.taobao.com"http://shop60806855.taobao.com对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几点认识与看法----------徐文兵【内容提要】浅谈在实际教学中,我对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几点认识与看法。这套教材构建体系科学,导读简洁有序,线条清晰。不足是:部分内容跨度过大,衔接不清,个别课文子标题编写不严谨,晦涩难懂。【关键词】北师大版历史学习主题线条导读作者所在地区,现已普遍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北师大版历史”。这套教材采用新的学习主题形式来构建教科书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注意吸收史学界前沿最新成果,因此它的积极和进步作用是无容置疑。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此套教科书有值得商榷、甚至是不足之处。下面就简要谈谈我的几点认识与看法。一、构建体系科学新颖,超越过去。这套教科书最大特点就是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来构建新的教材体系。每一学习主题为一学习单元,每一学习单元又分若干课。采用这一构建体系,在实际教学中,益处多多。首先学习主题的设立,使学生在学习时对每个单元中心内容明确,历史线条清晰,容易形成历史脉络感。历史线条具有纲举目张,提纲擎领的作用。学生一旦抓住,形成历史脉络感,学习效率一定是事半功倍。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历史线条又可以分粗放型和具体型。以八年级上册为例,近代中国百年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发展与富强主线。而具体到每一学习主题,每一单元又有具体而清晰线条,这在每一单元导读部分均作讲述,这里就不赘言了。其次,这一构建体系比较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通俗一点说就是难度不大,学生容易接受。如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学习主题是:走上社会主义之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部分知识点学生在小学就已有所认知,起点低;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外交》,阐述新生共和国从国内到国际展开一系列斗争,迈出坚实的步伐,走上社会主义之路,这部分具体生动,难度不大;第四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经济层面来阐述新中国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各项斗争,这部分相对有难度;第五课为探究课,则从更深层次来探讨、阐述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纵观本单元,在围绕着“走上社会主义之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学习主题之下,循序渐进,课课相扣,服务主题。二、导读内容简洁有序,放眼世界。每个单元导读部分都比较简洁有序地交代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历史线索,可以说这是此套教科书的又一大特点。而七八年级四册中国史每一单元的导读内容更具特色,就是把中华文明放置在世界范围之中,对同一历史时期的“世界大势”作出简要阐述。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导读是这样叙述:公元前三千多年,西亚两河流域和非洲的埃及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也呈现出文明的曙光。如此叙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是紧紧相连。又如,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导读是这样陈述: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各国向全世界扩张的步伐骤然加快。他们奔走于世界各地,寻找商业机会,掠夺资源,用坚船利炮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殖民统治。世界处于急剧动荡和变化之中。寥寥数语,预示一场深刻民族危机的到来。这样的陈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唤醒他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总之,我认为这一编排,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心态,具有放眼世界的视角。意在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具有一种将中外、古今之史相结合的意识。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此套教科书有其不足之处。一、有些内容跨度过大,衔接不清,造成学生难以理解。感受有二。其一是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由于分裂时间为中国史之最,头绪繁多,朝代更替复杂。也许编者怕学生不易理解,加重学生负担,而有意回避,因此在编排上跨度过大,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困难。他们提出许多疑问:西晋是如何建立?北魏统一黄河域以后其他地方如何?因此,我想可否在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这一课,“每课一得”部分设计一副《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图》。其二,八年级(下)《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中有一幅插图,“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