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案-新版苏教版1.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案-新版苏教版1.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案-新版苏教版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十六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3.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学习重难点】1.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重点)2.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表达的复杂感情。(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曾引起多少文人的无限情思。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官到湖南永州期间,游历了永州的许多地方,写成了一组很有名的山水游记,共计8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他的游记语言优美,抒情浓墨重彩,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柳宗元去看看他的《永州八记》之一——《小石潭记》。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翕(xī)忽为嵁(kān)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3.理解词义。(1)实词①清洌:清澈。②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③佁然,愣住的样子。④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⑤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⑥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⑦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2)虚词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可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得出小石潭“其境过清”的结论。明确:①位置偏僻;②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③作者对环境的感受。(2)文中第二段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什么?明确:写潭水的清澈。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明确: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二)深层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很难相容,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三)写法探究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一例说明。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四、板书设计小石潭记柳宗元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五、课外拓展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的情感。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学习重难点】1.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重点)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抒情的,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二、自主预习(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怎样的特点?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