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技术变革与“智慧的网上企业银行”季剑平一、网上企业银行与新技术变革概述(一)宏观背景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变革与发展高潮迭起,云计算、WEB3.0、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网银互联等创新技术及应用层出不穷,新技术正在巨大地改变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在技术创新和变革的不断洗礼下,网上银行这一信息经济时代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革命的产物,今天再次面临着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抉择。在新技术变革的条件下,面向广大企业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的网上银行的应用与发展,应当闪烁更多智慧的光芒。(二)网上银行是新技术商业化的最佳实践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微露峥嵘,网上银行的初始形态就已经问世,而在我国互联网产业起步伊始,招商银行于1997年国内首家研发并推出了网上企业银行。在互联网经济起起伏伏的10余年间,具有显著互联网特征的网上企业银行成为了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商业化应用之一,网上企业银行依托传统银行客户和业务规模的支持,凭借将传统线下业务与互联网有机整合的商业模式,时至今日依然处于稳定、强劲的发展进程中。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网络化是新技术商业化的最佳实践领域,网上企业银行是新技术实现商业化的最有效载体,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现代银行业竞争激烈,银行产品的同质性和可复制性特征明显,创新产品的领先性或独占性周期逐步缩短,银行必须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网上企业银行领域尤其如此。2、银行服务处于商业运营环境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金融交易环节,几乎所有的商务交易情景都存在银行的身影,网上企业银行随着金融服务的渗透与衍生,已经遍及社会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3、网上企业银行对银行业务的经营和转型影响深远,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模式、业务运营的低成本和高效益,网上企业银行所展现的优质属性完全符合银行业发展的原始需求。因此,我们观察到,银行业更多地在主动追逐并推进新技术在网上银行业务领域的发展与实践,网上企业银行业务的普适性和兼容性适合于多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对新技术的渴望又促进新技术通过网上银行实现深度商业化。(三)最前端技术与网上企业银行的结合1、云计算。网上企业银行的发展需要深切关注“云”技术基于客户端体验所带来的服务理念与商业模式的革新。随着云技术的逐渐普及应用,云计算也将为网上企业银行带来更多新变化:(1)更自由的应用体验。云技术的最终目标就是打破技术框架,为用户提供更灵活、更集中的操作模式。(2)全面的数据共享。将所有业务数据实现云存储,在集团企业内、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银行间等不同层级,根据企业的需求实现安全有序的数据共享。(3)大规模的应用集成。网上企业银行与企业ERP、资金管理系统及其他企业应用系统实现更深入、更低成本的集成,解决企业跨系统应用难题。(4)降低应用成本。IT技术的发展就是不断将高端应用转化为大众普及,云技术可将高端的网上企业银行功能及产品以更低的成本共享给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全面的网上银行服务。2、物联网。物联网是智能化的综合信息网络,网上企业银行与物联网的结合,将可能产生全新的交易支付模式,从本质上提升银行与企业的联系,打通网上企业银行与企业物流、通关、货物交付等物联网应用的关联,企业因此可构建涵盖货物运输、仓储、现场交易、资金支付等交易环节全自动化的业务处理流程,全方位提升企业商业运营效率。3、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企业手机银行一方面填补了企业移动商务运营中金融元素的缺失,另一方面,标志着银行业在逐步实现渠道电子化进程后,由此迈入了崭新的移动化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移动商务运营将成为助推企业利润增长的全新模式,而移动金融服务作为实现企业移动商务运营的关键支持手段,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摩根士丹利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艾瑞咨询移动金融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内,通过移动装置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很有可能超过通过桌面个人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因此我们大胆预测,企业手机银行也将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超越基于互联网的网上企业银行的应用规模。4、生物识别技术与安全认证。生物识别技术被认为是比密码更安全、应用更简便的安全认证技术,已经投入商用的生物认证技术包括指纹、语音、虹膜、视网膜等。生物认证的优点,一是安全性,在所有的认证方法中,生物认证的安全性名列前茅;其次是方便性,与使用USB-KEY、卡片、令牌相比,生物认证更为方便快捷,生物特征不存在遗失遗忘的问题,也不必担心密码被盗的问题;此外,生物特征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由于以上的优点,生物认证方法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现在,随着指纹认证技术的逐渐成熟,网上企业银行也已逐步支持指纹证书的应用。表1:各种安全认证技术的比较认证方法技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