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钠生产工艺中酸碱配比的探讨.pdf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2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氰化钠生产工艺中酸碱配比的探讨.pdf

氰化钠生产工艺中酸碱配比的探讨.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总第110期2001年第2期安徽化工5氰化钠生产工艺中酸碱配比的探讨王刚周锦旭(安庆市曙光化工有限公司,246005)1前言故共需加入NaOH为:40*0.995X/27-0.01A目前,国内化工企业中生产氰化钠的装置已具一定+0.48规模,其中以氢氧化钠直接中和丙烯腈副产物氢氰酸一法因成本低,纯度高而尤为可行。本文仅就此法中[A+X+(40*0.995X/27-0.01A)/0.48]*C0.48NaOH和HCN质量配比关系进行探讨,因NaCN系剧毒其中(40*0.995X/27-0.01A)/0.48用y表示产品,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红料,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可则NaOHHCN质量配比为:能性,故本次探讨具有相当大的意义。[y+(A+X+y)*C/0.48]/X反应原理2化简后得:丙烯腈副产物经纯化后与反应HCNNaOH:3.07-0.01A/(0.48X)+(A+X+y)*C/0.48XHCN+NaOH=NaCN+H2O根据上述公式,列表如下:具体反应途径为:表1当维持母液循环量为11T时,酸量、保持不同的反应液中OH浓度对配比的影响酸量(T反)应液配-0.50.60.70.8中OH比浓度(%)其中NaOH和HCN反应的反应液中OH浓度必须维持在0.5%(质量百分比浓度,下同)以上,以防红料0.52.882.922.952.970.62.942.972.993.00和其它重大事故。离心分离的母液回到反应系统,主要0.72.993.023.033.04起到传质、传热作用。其中OH系反应液中OH经蒸发0.83.053.063.073.08浓缩后离心分离而致,故其浓度受反应液中OH浓度影0.93.103.113.113.12响,但变化速度较为缓慢,在一定时间内趋于稳定且高1.03.153.153.153.15于反应液中OH浓度。本文中视其浓度为1.0%,而母表2当酸量为0.6T/h时,母液循环量,保持不同的反应液中液流回反应系统的流量一般维持在9~13吨/小时。OH浓度对配比的影响部分工艺参数:母液循环量(反%)HCN量:0.5~0.8T/小时HCN浓度:99.5%应液配-910111213NaOH浓度:48%母液中OH浓度:1.0%中OH比浓度(%)反应液中OH浓度:0.5%以上母液循环流量:9~13T/小时3计算分析0.52.952.942.922.902.890.62.992.982.972.952.94设母液循环流量为量为反应液AT/h,HCNXT/h,0.73.033.023.023.002.99中OH浓度为C,则:0.83.073.073.063.053.05HCN+NaOH=NaCN+H2O0.93.1l3.113.113.103.1027401.03.153.153.153.153.15X*0.995则反应正好完全需加入NaOH为(40*0.995X/274结论-0.01A)/0.48,而维持反应液中的OH浓度需加入(1)因为母液中OH浓度随反应液中OH浓度变化NaOH为{[A+X+(40*0.995X/27-0.0lA)/0.48]*而有一定波动,故以上数据仅作理论参考,但实际操作C}/0.48(系近似计算,误差很小)中也不应有太大偏差。6总第110期2001年第2期安徽化工(2)从安全和质量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反应液中母液中OH浓度一致时,酸碱配比必须保持3.15。此外OH浓度应保持在0.7~0.9(%)之间,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停止蒸发、不再进行离心分离时,即母液中OH浓度在这个范围内,母液循环量以及酸量对配比的影响不无法始终保持高于反应液中OH浓度时,酸碱配比也应-大,而要维持不同的反应液中OH浓度,则差别非常明保持3.15。显。(4)笔者多次将表中数据与日常生产中实际情况对(3)从表中可以看出,当维持反应液中OH浓度与照,基本吻合。新型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概述陈广美黄毅萍虞道良(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合肥230039)(江苏申达包装工业园,江阴214443)摘要本文叙述了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研究历程、性能及应用,并对其合成工艺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纤维素粘胶纤维活化纤维素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可再生性资源。一百安全无毒,产品可直接成纤或成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年来,人们对其结构、化学与物理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原有的粘胶纤维的生产设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