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君臣父子》教案.doc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粤教版选修《君臣父子》教案.docx

粤教版选修《君臣父子》教案.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君臣父子(教案)李建辉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孝弟(悌)、鲜、行、曾、劳等;2学习自我拟问自我解答3能具体评析孔子所谓“君臣父子”的思想。第一课时(2007年4月10日星期二)内容初读课文,自我拟题步骤一导入。二发放自学拟题卷,学生自读课拟题,教师巡视,并展示原文与译文,对自学困难者提供帮助,收集普遍反应的问题,准备全班解答三解答普遍性的问题,总结自学情况,表扬自学拟题好的。四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自学拟题卷。附拟题中存在的如下问题:(一)实词与虚词分不清,如,把“几”(事父母几谏)“曾”(曾是以为孝乎)视为实词;(二)提供例句太短,如,“鲜矣”“父没”就两三个字;(三)拟问笼统或不关课文,如,孔子的“忠孝”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孔子认为“忠”与“孝”是什么关系等。课后收集学生简答题拟问,按照课文自然段排列如下:1有子认为“君子务本”那么他说的“本”究竟是指什么?2孔子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难道“无余力”就可以不“学文”?3孔子提出考察一个人孝与不孝的标准是什么?你认同他这些标准吗?4—5“无违”实质就是什么?6孔子说“不敬”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没有两样,这是为什么?7在父母面前孔子认为要时刻都和颜悦色,并认为这样很难做到,可是如果做不到,即使能用好饭好酒招待父母,也不能算是孝,那么你认为孔子这样的要求高了吗?8当自己意见与父母意见不同时,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9为什么孔子说记住父母的年龄会一喜一惧?10孔子回答齐景公为政的话实质是什么?齐景公说有粮食也吃不上,跟孔子所言的有什么关系?第二课时(2007年4月11日星期三)内容学生交换答题步骤一口头作文导入到“机会”“自由”这些话题上来(学习上遇到疑难点,其实这个疑难点正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佳契机;我们希望自由,可是这个“由”必须我们努力必须我们费劲,而我们有人因为不愿努力,怕费劲,因此自己懒惰让自由远离了我们;让我们在自拟的训练卷中发现“机会”吧,让我们这些“机会”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生命的能量,进而尽情的享受“自由”吧。)二同座位的同学交换自拟训练卷答题,给拟卷者记负分(15到20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逐段展示原文与翻译文。三自拟试卷还回拟卷者,请拟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给答题者记正分,并对答题者指出的“无效题”进行“审核”“申诉”,教师个别交流组织“合议仲裁”(就典型的焦点问题提请全班讨论)。四按小组收卷。第三课时(2007年4月12日星期四)内容讲评自拟训练作业,课文内容讨论归纳步骤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孝道”的话题上来;二逐段讨论如下:1有子认为“君子务本”那么他说的“本”究竟是指什么?(明确:他说的“本”就是孝弟之义,即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敬长者。)2孔子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难道“无余力”就可以不“学文”?(明确:孔子这样说是要强调守住孝弟之礼是前提性的,在孔子看来应该全力做好的就是“礼”,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谈到上做其它;这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孝弟”之义是无须很多书本知识也可以做到的,它几乎就是人的本能,从这个意义说,孔子确实认为“无余力”就可以不“学文”。)3孔子提出考察一个人孝与不孝的标准是什么?你认同他这些标准吗?(明确:孔子在这里提出的一个判断孝与不孝的标准就是一个立志和行动是不是坚守了父亲的为人之道。对这个标准我当然不能认同,因为如果一个只要能成为父亲就成了“孝道”的标准,那么,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标准,这显然是不合道理的。一个成为父亲,只是其自然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与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知识能力不一定构成必然联系。)4—5“无违”实质就是什么?(明确:所谓的“无违”其实质就是绝对服从“礼”,这是“礼教”“专制”的实质所在。)6孔子说“不敬”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没有两样,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孔子认为除了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以外,还必须从精神对父母给予体贴关怀,让父母心情愉快更为重要。)7在父母面前孔子认为要时刻都和颜悦色,并认为这样很难做到,可是如果做不到,即使能用好饭好酒招待父母,也不能算是孝,那么你认为孔子这样的要求高了吗?(明确:孔子这样的要求确实是高的,但一般地说,一个真正孝子确实应该做到这样,只要不违背正义原则,不给别人带来损害,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就应该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要求,即便自己苦些累些,也应该如此,因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养育之恩,我们是无法完全报答的;不过这话不能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为人父母者以“三春晖”自居来索取“寸草心”的回报,那这样的父母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父母了,这不值得我们去“孝敬”了,如果对这样的父母还要求子女去“孝敬”那就偏离了人间正义。)8当自己意见与父母意见不同时,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明确:孔子认为应该首先委婉好言劝谏,一旦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