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x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教案一、导入新课:朗读全诗,读出感情。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从内容上看,属于。2、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借梅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品质?参考答案:五绝,咏物诗。借物抒情。借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二、什么是咏物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三、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学习重点:1、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朗读全诗,读出感情。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著”,附着,栖息。)思考探究一:诗人是借子规抒发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小结讨论结果)参考答案: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借物抒情)。《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本诗的表现手法:借物抒情。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一、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长庆四年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思考、探究一:(学生分组讨论,小结讨论结果)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借葡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托物言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葡萄》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面对前途迷茫,一切都要要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沉浮的人生,诗人谨慎小心,意在借此诗委婉表达自己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张署共勉。当然,此诗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丰收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本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朗读全诗,读出感情。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一、走近作者: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二年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天占元年,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思考、探究一:(学生讨论,出黑板写答案。)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不甘埋没目光短浅2、刺出3、未长成的小松长成后的松树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人出身寒微,青年时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诗人以此诗抒发自己对不平社会的不满。写松,既有描写,又有议论;在议论之中,充满哲理意味。五、小结:咏物诗我们应怎样入手鉴赏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首先: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外在特征、环境特点特征。其次:要把握住所咏之物的内在品性,从而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诗人的遭遇,了解诗人的品格。)再次:分析咏物诗的表现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烘托。六、作业: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