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期末论文20031531(2).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际交往心理学期末论文20031531(2).doc

人际交往心理学期末论文20031531(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际交往心理学期末论文异性交往心理分析异性交往是正常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人们对异性交往的心理动机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观点,我认为从总体上讲,异性交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异性恋人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因男女双方在性别上的差异所导致的自然人的生理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如相互吸引并产生好感和爱慕迷恋之心)所致,进一步升华也就是爱情的发展,这是异性交往所特有的一种内容形式;另一种是与异性亲人或朋友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属于比较纯粹的亲情和友情交往,交往的主要原因和动机不是男女双方在异性交往中产生爱慕和依恋所引起的,而是来源于亲情友情的动力,它和同性之间的正常交往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但又和同性交往存在一些差异。异性交往在人的不同年龄段内涵不同。在人的青春期到来之前的童年时期,男孩女孩之间的交往,全部都还处于很纯粹的纯洁的友谊或者是玩伴阶段。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直至成年,人的异性交往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在青春期刚开始,因为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会进入疏远异性阶段,即使原来经常在一起的异性同学或邻居,这时也许会变得彼此疏远起来。在初中读书的男女少年,也许这一点往往表现得很突出:男女界限分明,见面谁也不打招呼。这一普遍的现象有两种变异形式:一种是厌恶同龄的异性,在学校里男女同学互相指责攻击;另一种是喜欢接近年龄很大的异性,似乎是一种代偿。但随后会进入接近异性阶段,对异性怀有好感,甚至欣赏,愿意跟异性彼此接近。此时,男女青年都倾向于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女孩子特别注意打扮,多少带些夸张地表现女性所特有的姿态和行为。男孩子倾向于卖弄知识,显示自己的体力或运动技巧,有时,为了显得有“男子气”,不惜做些愚蠢可笑的事。这一阶段由于过分的害羞,一般还不出现男女个别的频繁的接触。而后在青春期后期进入爱慕异性阶段,一般地说,初恋往往从这时开始发生。至此,一般说来人的异性交往心理已完成了从儿童时期开始,经历青春期一直到成年的一个完整的过渡。人在生理及心理逐渐成熟后的异性交往中,会遇见自己所喜欢的所爱的异性,也就是恋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在异性交往中出现羞涩的心理。羞怯使男女对爱情取审慎的态度而决不鲁莽从事,这就保护了情趣和审美情操。羞怯是初恋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心情,它使爱情具有无穷的回味。但是,羞怯有时使人在爱情快来临的时候错过了机会,而爱情的深化则意味着对羞怯的克服。当然,在此后的异性交往中,也会结交不少与自己性格相似,爱好相同或者很合得来的异性朋友。在与这些异性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他(她)们身上体会到与同性朋友所类似的真正的友谊、体贴和关心,可以在与他(她)们的合作与交流,娱乐与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此外,由于异性之间在性格或特质上的差异,我们还可以从异性朋友中感受到与同性朋友交往时所不同的一些体验。比如异性之间在性格上的一些互补,比如男性的一些特质,如刚强、果断、稳重、主动等能给人以热情和安全感,女性的一些特质,如体贴、细心、关爱、温柔能给人以宁静和舒适感。然而,在异性交往中,也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变态的竞争心理。有些人存在希望有很多男生或女生追逐以证明其漂亮、潇洒的“慕虚荣”心理,表现出一种不甘落后的竞争心态;又如:炫耀心理。一些人过早地或不恰当地把谁先找到对象,谁的朋友风度潇洒、超群出众作为炫耀的资本;还有:从众心理。有的人,比如在校学生本来没有打算在校期间谈恋爱,但由于周围同学有“成双成对”的恋爱“榜样”,因而影响或触动了部分无心向学的同学。有些学生谈恋爱的原因仅仅是怕讥笑为“书呆子”而有失身份,才跃跃欲试;最后还有一种是:自我价值的试探。有少数学生谈恋爱并非出于渴望纯真感情的实现,而只是把异性的追求或对异性的追求作为体现自己能力和试探自我价值高低的一种手段。说明自己有本事。除此之外,在异性交往中,可能还会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异性交往恐惧。内心渴望和异性交往,但又缺少胆量。和异性在一起总觉得不自然,手脚不知怎么放才好,内心很紧张,惴惴不安甚至脸红,常常觉得无话可说,缺少异性朋友。有这种情况的人性格多为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在渴望和异性接触时怕别人取笑,从而压抑自己,久而久之就不敢去接触了。有的是由于青春期的闭锁性所引起,没有及时从中走出来。有的是由于家庭的过度保护,限制了孩子的独立活动,容易使孩子形成恐惧和逃避行为;也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另外,还有异性交往心理过敏问题。由于个人感受性太强,易受暗示引起的交往障碍。表现在与异性交往中,他们过分注重异性的评价及交往中的每个细节,处处谨小慎微,步步设防,斤斤计较,使交往无法深入,难以建立深厚的友谊。总之,我们应当努力克服与异性交往中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困难,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努力做好同异性的正常交往。也许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我们一般会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