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探讨.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探讨.doc

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探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探讨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探讨摘要:当今越来越多的贸易发展于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出口国带来优势。小企业之间微观的竞争已难以看到,而少数大型企业间的不完全竞争越发频繁,这种现象可以用产业内贸易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理论引入了规模经济等因素,解释了现实的贸易状况,产生了新的产业分工模式与贸易结构,对指导我国医药贸易策略具有现实意义。探讨了医药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与以影响因素为对象的经济学分析。关键词:医药;产业内贸易;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03.021我国医药产业与医药产业贸易发展现状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仿制国外技术和产品是其发展的一段重要过程,因此我国创新药物较少,但近些年来依靠低成本获取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正在逐步散失。闫燕琴(2008)对2001年-2006年中国医药产业现状和竞争力的分析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有微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有下降的趋势。若考虑其中的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较大比重这一因素,则我国的医药产业实际的竞争力更弱。在进口药品方面,我国较大程度依赖技术含量较高的药品。在出口药品结构方面,武志昂(2010)指出我国出口药品结构不合理,以化学药物出口为例,2009年原料药占化学药物出口总额的86.23%,是我国出口药品中最重要的产品;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在我国目前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与西方国家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端产品出口比例过低,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较低,短期内难以改观。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中劳动力等基本的因素价格较低,产生了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实力、缺乏资金,我国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嵌入跨国公司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条,在产业转移中接受已经被利润分割过的极为有限的利润空间。结果就是,在国际分工中,参与产业内贸易中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导致我国医药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同时前后向的产业联系被弱化,不能对我国医药产业形成整体的拉动作用。虽然我国利用劳动力密集的优势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中的医药贸易份额。但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增长速度和效益不断下降。面对新的形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2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2.1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多发生在经济水平近似的国家之间,这些国家收入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相似。这些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具有很多相同的属性,但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水平差异,这些国家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对同类产品中的水平差异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得以产生。垂直差异就是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购买者对商品档次的有不同的需求。它在国家之间存在,同样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差异源于收入高的购买者偏好高档商品,而收入低的购买者偏好低档产品,为了满足高低收入者的不同需求,就会出现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商品和高收入国家进口低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品推动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生命周期理论,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技术落后的国家则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的标准化产品,同类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垂直一体化投资,指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分工,母国从事关键环节,如知识密集型生产;而东道国则从事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有所不同,垂直一体化投资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典投资方式。姜莉琴(2009)对产业内贸易模型分成以下三类:(1)建立在完全竞争假设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包括:新古典赫克歇尔―俄林产业内贸易模型,新古典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以及新古典垄断竞争模型;(2)建立在垄断竞争假设基础上的模型,包括:同质商品的古诺模型,垂直差异商品的自然垄断和贸易模型,水平差异产品的垄断和贸易模型;(3)与多产品企业和跨国企业相联系的产业内贸易模型。2.2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池周锋(2007)指出:人均收入、产业、要素禀赋、区位。刘沙(2000)指出国际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物质因素,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前提,规模经济优势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因素。章丽群(2011)从供给角度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框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多样化、规模经济与消费者偏好;垂直型的两大基础包括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要素禀赋。从需求角度,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是收入差异。从产品生产工序角度,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是要素禀赋的差异。2.3产业内贸易的测量陈迅(2004)指出计量方法包括格鲁伯计量法和阿奎诺计量法等。产业内贸易是产业贸易总额减去产业内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