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学案.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为政以德》学案.doc

《为政以德》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为政以德》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2.1、2.3、13.6和1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2.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3.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4.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5.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文本疏通【要求】:解释划线的字词,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2·1】子曰:“为政以德句式,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成语“众星拱北”)翻译:【2·3】子曰:“道之以政句式,齐之以刑句式,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句式,齐之以礼句式,有耻且格。”翻译:【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句式?”曰:“富活用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翻译:【12·7】子贡问政。子曰:“足活用食,足活用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活用?”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句式。”(短语“足食足兵”)【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句式。”(短语“节用爱人”)翻译:【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句式”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句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句式,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翻译划线句: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句式,龟玉毁于椟中句式,是谁之过与?”翻译划线句: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活用之。既来活用之,则安活用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句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成语“祸起萧墙”“分崩离析”“大动干戈”“既来之,则安之”“开柙出虎”“陈力就列”“持危扶颠”)翻译划线句:【11·17】季氏富于周公句式,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句式。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短语“鸣鼓而攻之”或“鸣鼓而攻”)翻译:【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句式:“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句式?”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句式?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3·6】子曰:“其身正,不令活用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翻译:【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句式:“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句式”(成语“风行草偃”“化若偃草”)【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句式,则敬;孝慈,则忠;举善活用而教不能,则劝。”【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句式:“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句式”翻译划线句:二、文本探究①、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②、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③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