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上海市中考数学及答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9上海市中考数学及答案.doc

2009上海市中考数学及答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数学卷分钟)(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考生注意:1.本试卷含三个大题,共25题;.本试卷含三个大题,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律无效.律无效.3.除第一、二大题外,其余各题如无特别说明,都必须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写出证明或.除第一、二大题外,其余各题如无特别说明,计算的主要步骤.计算的主要步骤.(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4分,满分24分)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择正确项的代号并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纸的相应位置上.】1.计算(a3)2的结果是(BA.a5)C.a8B.a6D.a92.不等式组?A.x>?1?x+1>0,的解集是(C)?x?2<1B.x<33.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x?13xx?1?+1=0时,如果设=y,将原方程化为关于y的xx?1xB.y2?3y+1=0D.3y2?y?1=0B)C.?1<x<3D.?3<x<1整式方程,那么这个整式方程是(A)2A.y+y?3=0C.3y2?y+1=04.抛物线y=2(x+m)2+n(m,n是常数)的顶点坐标是(A.(m,n)B.(?m,n)C.(m,n)?D.(?m,n)?5.下列正多边形中,中心角等于内角的是(C)A.正六边形B.正五边形C.正四边形C.正三边形)6.如图1,已知AB∥CD∥EF,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CE图1BDFADBC=DFCECDBCC.=EFBEA.BCDF=CEADCDADD.=EFAFB.(本大题共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满分48分)填空题:(请将结果直线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请将结果直线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15=7.分母有理化:.558.方程x?1=1的根是x=2.9.如果关于x的方程x?x+k=0(k为常数)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2141,那么f(3)=—1/21?x211.反比例函数y=图像的两支分别在第Ix10.已知函数f(x)=2.III象限.12.将抛物线y=x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后,得以新的抛物线,那么新的抛物线的表达式是y=x.13.如果从小明等6名学生中任选1名作为“世博会”志愿者,那么小明被选中的概率是1/6.14.某商品的原价为100元,如果经过两次降价,且每次降价的百分率都是m,那么该商品现在的价格是100*(1—m)^2元(结果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uuuruuurArr15.如图2,在△ABC中,AD是边BC上的中线,设向量,AB=aBC=b2rruuuruuurrr如果用向量a,b表示向量AD,那么AD=a+(b/2).16.在圆O中,弦AB的长为6,它所对应的弦心距为4,那么半径OA=5.17.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互相平分,交点为O.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前提下,要使四边形ABCD成为矩形,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AC=BD或者有个内角等于B90度.,18.在Rt△ABC中,∠BAC=90°AB=3,M为边BC上的点,联结AM(如图3所示).如果将△ABM沿直线AM翻折后,点B恰好落在边AC的中点处,那么点M到AC的距离是2.解答题:(本大题共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题,满分78分)(19.(本题满分10分)BAD图2CM图3C2a+2a2?1计算:.÷(a+1)?2a?1a?2a+1=—120.(本题满分10分)解方程组:?(X=2y=3)?y?x=1,2?2x?xy?2=0.①②(x=-1y=0)21.(本题满分10分,每小题满分各5分)如图4,在梯形ABCD中,AD∥BC,AB=DC=8,∠B=60°BC=12,联结AC.,(1)求tan∠ACB的值;(2)若M、N分别是AB、DC的中点,联结MN,求线段MN的长.(1)二分之根号3A(2)8DB图4C22.(本题满分10分,第(1)小题满分2分,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2分,第(4)小题满分3分)为了了解某校初中男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在该校六年级至九年级共四个年级的男生中,分别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引体向上”测试.所有被测试者的“引体向上”次数情况如表一所示;各年级的被测试人数占所有被测试人数的百分率如图5所示(其中六年级相关数据未标出).次数人数011122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