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猫巷****傲柏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三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内容出自战国秦简《为吏之道》。这反映了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和平毋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A.官员个人素质的提升B.儒学统治地位的巩固C.秦国治国理念的转变D.不同政治思想的融合2.战国时期,统治者防范亲贵、任用布衣的风潮盛行。各国诸侯宁肯任用那些出身微贱,有贫者之智而无僭窃之嫌的人,也不愿让其同胞手足参与政权。这一现象A.促成了变法运动的兴起B.导致了分封体制的崩溃C.适应了官僚政治的发展D.表明了贵族集团的衰落3.秦汉时期,大禹传说盛行于帝国边缘地带。例如吴越民众相信“禹葬会稽”;禹征三苗之说传播于长江中游洞庭、彭蠡之间;禹生于西羌说流行于西北地区。这些传说反映了A.民族交融进程的开启B.华夏认同意识的扩展C.边疆管理政策的成熟D.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4.六朝时期,江南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喜好到深山中探寻美景。而到了唐朝尤其是中唐以后,苏州的太湖、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等则成为江南闻名天下的旅游名胜。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城市经济的进步B.经济重心的南移C.坊市制度的变革D.国家统一的实现5.唐宋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图1反映的是图1A.唐代诗人分布情况B.唐代军队驻防情况C.宋代词人分布情况D.宋代军队驻防情况6.1583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在华期间,他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利玛窦上述行为的主要目的是A.推进西学东渐B.研究儒家思想C.融入中华文化D.减少传教阻力7.据记载,明代万历时濮镇“改土机为纱袖,制造绝工,濮袖之名遂著远近;……远方大贾携橐群至,众庶熙攘于焉往”。南浔、乌青、震泽、盛泽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这反映了A.市镇经济的繁荣B.官营手工业的衰落C.海外贸易的发达D.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8.表1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由此可知当时表1内容出处奏折1为(征战准噶尔)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事雍正7年(1729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奏折2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察乾隆54年(1789年)成都将军鄂辉奏折3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嘉庆五年(1800年)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A.行政体系完备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C.对外战争频繁D.封建统治危机初显9.1845年以来,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当局负责租界内的市政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外国人在租界中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等。上海租界的形成A.体现了国人基层治理的改变B.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C.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D.反映了资本输出时代到来10.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多次强调:“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若陆军训练得力,敌兵登岸后尚可鏖战,炮台布置得法,敌船进口时尚可拒守。”这一观点A.体现了传统的海防观念B.反映了“避战保船”的思想C.导致了海防建设的落后D.造成了北洋海军实力的下降11.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书中,他指出中国传统小说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A.批判传统文化B.推行维新变法C.发起文学革命D.推动社会改良12.图2为20世纪初出现的竹枝词。文中内容反映了当时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某差须自行。图2A.传统教育的落后B.选官领域的变革C.科举制度的完善D.洋务运动的发展13.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谨慎用词,没有急着对起义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根据中国政体变化调整态度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14.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党刊《布尔塞维克》指出,“八一革命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