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原电池原理》【新版多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文:《原电池原理》【新版多篇】.docx

论文:《原电池原理》【新版多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文:《原电池原理》【新版多篇】【摘要】论文:《原电池原理》【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原电池正负极判断的六种方法篇一一、原电池、电解池的两极电子从负极通过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是正极到负极,这是物理学规定的。阴极、阳极是电化学规定的,失去电子的极即氧化极,也就是阳极;得到电子的极即还原极,也就是阴极。原电池中阳极失去电子,电子由阳极通过导线流向阴极,阴极处发生得电子的反应,由于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作为电源,通常我们称其为负极和正极。在电解池中,连着负极的一极是电解池的阴极,连着正极的一极是电解池的阳极,由于电解池是一种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我们通常说明它的阳极和阴极。二、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判断规律(1)若无外接电源,又具备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①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两极用导线互相连接成直接插入连通的电解质溶液里;③较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时是与水电离产生的H+作用),只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为原电池。(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阴极为金属,阳极亦为金属且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属同种元素时,则为电镀池。(3)若多个单池相互串联,又有外接电源时,则与电源相连接的装置为电解池成电镀池。若无外接电源时,先选较活泼金属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电子输出极),有关装置为原电池,其余为电镀池或电解池。三、分析电解应用的主要方法和思路1、电解质在通电前、通电后的关键点是:通电前: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它包括了电解质的电离也包括了水的电离)。通电后:离子才有定向的移动(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2、在电解时离子的放电规律是:阳极:金属阳极>S2—>I—>Cl—>OH—>含氧酸根>F—阴极:Ag+>Fe3+>Cu2+>H+(浓)>Pb2+>Sn2+>Fe2+>Zn2+>H+>Al3+>Mg2+>Na+>Ca2+>K+3、电解的结果:溶液的浓度、酸碱性的变化溶液的离子浓度可能发生变化如:电解氯化铜、盐酸等离子浓度发生了变化。因为溶液中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放电,所以酸碱性可能发生改变。四、燃烧电池小结在燃烧电池反应中确定哪一极发生的是什么反应的关键是:负极: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总反应式为:两极反应的加合;书写反应时,还应该注意得失电子数目应该守恒。五、电化学的应用1、原电池原理的应用a。原电池原理的三个应用和依据:(1)电极反应现象判断正极和负极,以确定金属的活动性。其依据是:原电池的正极上现象是:有气体产生,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负极上的现象是:电极不断溶解,质量减少。(2)分析判断金属腐蚀的速率,分析判断的依据,对某一个指定金属其腐蚀快慢顺序是:作电解池的阳极>作原电池的负极>非电池中的该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作电解池的阴极。b。判断依据:(1)根据反应现象原电池中溶解的一方为负极,金属活动性强。(2)根据反应的速度判断强弱。(3)根据反应的条件判断强弱。(3)由电池反应分析判断新的化学能源的变化,分析的思路是先分析电池反应有关物质化合价的变化,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然后根据两极的变化分析其它指定物质的变化。2、电解规律的应用(1)电解规律的主要应用内容是:依据电解的基本原理分析判断电解质溶液。(2)恢复电解液的浓度:电解液应先看pH的变化,再看电极产物。欲使电解液恢复一般是:电解出什么物质就应该加入什么,如:电解饱和食盐水在溶液中减少的是氯气和氢气,所以应该加入的是氯化氢。(3)在分析应用问题中还应该注意:一要:不仅考虑阴极、阳极放电的先后顺序,还应该注意电极材料(特别是阳极)的影响;二要:熟悉用惰性电极电解各类电解质溶液的规律。《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评课稿篇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评课稿本学期听了一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研讨课,在此谈谈个人看法。教学原述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学生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掌握得很还可以。我的评价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气氛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