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注意高血压的饮食及其预防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症,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禁与宜,对于该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日三餐中,高血压患者所摄取的各种营养都有一定量的要求,所以饮食一定要“算计”,下面针对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宜忌加以介绍。宜多吃新鲜果蔬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每日所食新鲜蔬菜量400~500克,水果100~200克。芹菜、香蕉、橘汁等都有好的降压效果。多吃钾、钙食物富含钾的食物进入人体可以对抗钠所引起的升压和血管损伤作用,富钾食物有冬菇、黑枣、杏仁、核桃、花生等。常见的高钙食物有鲜奶,最好每天喝250毫升,豆类及其制品也富含钙。多吃海产品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类等。尤其是鱼,每周吃一次鱼的人得高血压的概率要比不吃鱼的人低两倍。忌少吃盐饮食宜清淡。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呈正相关。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食盐摄入应逐步减少至每日6克以下(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1平盖食盐约为6克),这里所指食盐的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纳折合成食盐的总量。咸(酱)菜、腐乳、咸肉(蛋)、腌制品等含钠均较高,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限制饮酒最好不饮酒。酒精对血压的影响是先下降后上升,每饮酒60毫升(按纯酒精计算),酒后收缩压可增高6毫米汞柱,舒张压可增高3毫米汞柱。长期大量饮酒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可达100%。控制热量需控制主食及脂肪摄入量,尽量少用或不用糖果点心、甜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热能食品。每天主食150~250克,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少吃肥肉少吃肥肉及各种动物性油脂,控制动物脑子、鱼籽等高胆固醇食物。食用油尽量选用豆油、花生油、葵花子油等植物油。PS:高血压食物宜忌表碳水化合物宜食:米饭、粥、面、面类、葛粉、汤、芋类、软豆类忌食:番薯(产生腹气的食物)、干豆类、味浓的饼干类蛋白质宜食:生肉、猪瘦肉、白肉鱼、蛋、生奶、奶制品、大豆制品忌食:脂肪多的食品,如生、猪的五花肉、排骨肉、鲸鱼、鲱鱼、金枪鱼、香肠。脂肪宜食: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酱忌食:动物油、生猪油、熏肉、油浸沙丁鱼维生素、矿物质宜食:蔬菜类(菠菜、白菜、胡萝卜、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黄瓜),水果类(苹果、橘子、梨、葡萄、西瓜),海藻类、菌类宜煮熟才吃。忌食:纤维硬的蔬菜(生蒡、竹笋、豆类),刺激性强的蔬菜(香辛蔬菜、芜荽、芥菜、葱、芥菜)其他食物宜食:淡香茶、酵母乳饮料忌食:香辛料(辣椒、咖喱粉)、酒类饮料、盐浸食物(咸菜类、咸鱼籽)、酱菜、咖啡治疗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及其引起的死亡率与病残率。基于该目标,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等均提出目标血压为:普通高血压人群血压应降至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或伴有肾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肾病蛋白尿1g/d者血压应低于125/75mmHg。根据临床试验已获得的证据,收缩期性高血压的降压目标水平,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舒张压降得过低可能抵消收缩压下降而得到的益处。1.基础治疗生活规律、低盐饮食、控制体重、劳逸结合、稳定情绪、戒烟戒酒等。2.药物治疗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五大类,即利尿剂、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1)利尿剂:通过促进排钠,降低血容量而起降压作用。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在严重高血压病人与其他降压药同用能增强其他药物的降压作用。应用过程中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可选用:①氢氯噻嗪:每日1~2mg/kg,分1~2次服。⑦呋塞米:适用于伴有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儿,剂量每次1~2mg/kg,每日l~2次服。必要时可静脉注射。③螺内酯:剂量为每日2~3mg/kg.分3次服。文章转载于http://www.xinxueguan.org/,如须转载请标明出处!(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可抑制中枢或周围交感神经系统。常用:①酚妥拉明:为a受体阻滞剂,用于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阶段,高血压危象时可静脉缓慢推注,每次0.1~0.5mg/kg或静滴每分钟1~4μg/kg。②呱唑嗪:为选择性ai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而降压。与利尿剂及β阻滞剂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剂量为每日0.02~0.05mg/kg,分3次服。③普萘洛尔:β受体阻滞剂,其降压作用可能由于心脏β1受体被阻断,故伴有心率减慢和心肌收缩力减弱及心排出量减少,目前多作为一种与扩血管药联合应用的药物。扩血管药应用后可致反射性心排出量增加,普萘洛尔对心脏的负性肌力作用和负性心率作用,正好抵消前者的心肌兴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