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用户推荐)最新整理.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语文教案(用户推荐)最新整理.docx

语文教案(用户推荐)最新整理.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教学步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导入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二)诵读理解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5)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6)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明确:1)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2)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5)抒情诗、赠答诗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三)当堂背诵赤壁(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二)朗读1、指名朗读2、纠错再读3、全班齐读(三)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四)、背诵课堂抽背过零丁洋(一)导入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二)朗读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三)探究: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明确: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四)背诵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水调歌头(一)导入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欣赏板块一——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