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1、理解词语:“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2、分组讨论: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3、自主学习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4、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成功》教案4。2、体会本文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重点、难点]1、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于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于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成功》教案4》。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2、导语:论“成功”是个老话题,但作者凝聚了毕生的治学经验,见解独到,老话题却做出了好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整体感知1、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1~4):提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第二段(5~9):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勤奋”是决定因素。第一层(5-6):要客观对待天资。第二层(7):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第三层(8):机遇是存在的,有时对人影响极大。第四层(9):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说明勤奋的重要性。第三段(10):指出王国维的疏漏,突出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三、研究课文1、提问: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语文教案篇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故事情节。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2.语化的语言特色。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教学突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教学准备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2.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讲述战例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眼,理清脉络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1.纷纷回答:爱看。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生:不是。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