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优选】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钟表;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知道时间的两种书写形式。2.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懂得遵守、珍惜时间,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认识整时。教、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具钟表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钟表?(指名回答。)钟表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二、合作探究1.认识钟面(课件出示一个完整的钟面。)独立观察:钟面上有什么?指名汇报:(有数字、有大格、有指针。)指名指出分针和时针。小组讨论: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小组代表汇报。2.观察指针走动方向同学们,现在老师让钟表的指针转起来。(课件出示。)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指针是怎样转动的吗?3.认识整时(课件:指针停止转动)问:现在是几时?(贴钟面1)现在是几时?分针指几?时针指几?(贴钟面2.3)现在是几时?你怎么看出的?(小组讨论。)观察这些时刻的分针、时针,你发现了什么?4.写时间(指3时)现在是几时?板书:3时还可以怎样写?板书:3:00学生独立写钟面2和钟面3的'时间。展示评价。三、巩固应用1.区分两个时刻(课件出示):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怎样区分?2.小明的一天:(课件出示图一)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看书的图,你能选择一幅或几幅图说一说吗?请你把时间写在书上。(订正)3.请学生表演小品:(刷牙洗脸)学生猜一猜并拨出时刻。4.(机动)找朋友。四、课堂小结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童话引入。多媒体演示: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小公鸡起床了,它跳到高处“喔喔喔”叫起来。2、提出问题。(1)、“公鸡打鸣是叫人们干什么?”(2)、“每天早晨是谁叫你们起床?”3、揭示课题。师:你们桌上也摆着各式各样的小闹钟,好看吗?同学们,闹钟不光有漂亮的外表,它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好!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从儿童熟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自主探索1、初步认识钟面。(1)、比一比。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设计意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实物钟、模型钟等。设计了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认识整时。(1)整时的常用表示法。①学生尝试拨整时。②观察比较整时针的特点。小组同学一起观察:黑板上三个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③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④练习。A、师拨钟面,生说时刻,2时、6时……B、生活中,我们做的事都和时间紧密相连,请你们拨出时刻。a、早上上学的时刻。b、每天看动画片的时刻。c、每天爸爸妈妈看新闻联播的时刻。C、你还想拨哪个整时?拨一拨,这时你在干什么?(2)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①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儿,非常仔细,教师出示标有“8:00”的卡片问: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师: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②谁会写几时就写几,然后写上“:”再写两个“00”。③指黑板钟面,问:你会用数字法来表示吗?请写在写字板上,看谁写得好,二人板演,评一评,写得好吗?④你们还想比一比吗?师:老师写出了一种,请你写出另外一种。(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有意注意不持久等特点,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