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字经》教学设计《三字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字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字经》教学设计1一、谈话导入1、师简介《三字经》导入课文学习。2、新三字经讲了什么内容呢?二、感悟课文,朗读表演三、强化识字,加深记忆1、学生在小组内将本课的生字用互读、互考、组词、找方法等形式进行交流识记,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采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认读,以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3、选用找朋友的方式为这些字组词。(加强对字义的理解)4、师生互动,共同交流识记方法。如:(1)“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2)编谜语、儿歌识记法。(3)“形声”识记法。如“筷”,因为古时候的筷子大多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下面加上快慢的.“快”,合起来就念“筷”,筷子的“筷”。四、指导书写1、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字的结构特点及书写要领,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母:笔顺是母。2、教师在田字格中做细致指导。3、生练习,师巡视指导。五、拓展延伸1、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好事。2、将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父母协助下以儿歌、三字经、顺口溜等形式编出来,一周后全班交流。朗读表演1、请大家先根据文中的注音试着读一遍课文,然后画出本课的生字及不懂的地方。2、学生可面向全体提出不懂的地方,也可在小组内提出交流。3、教师采用多种形式领读课文。4、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习读文,做到熟读成诵。5、全班交流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6、采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师做适当引导。7、说说课文内容。再用儿歌、快板等形式演出来。8。谈谈自己在家中的表现或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打算。《三字经》教学设计2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三字经的片段。2、知道《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从故事中明白“孝”与“悌”的道理。3、在日常生活中能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学会友爱、谦让,形成美好的品德。教学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前播放《三字经》诵读)1、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名称叫“动作猜猜猜”。准备好了吗?(请你跟我这样做:拍手、坐神气摆好手、认真倾听状、举手)2、你从刚才的动作中,猜出老师想告诉你们什么?A、上课要坐神气。(评:瞧,XX就坐的很神气,老师喜欢)B、认真听。(评:是呀,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的回答)C、积极举手。(评:老师就喜欢你两眼放光,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认真样。)3、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看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来,听仔细了——你知道,古时候的小朋友上学学的是哪本书?4、对了,就是《三字经》(课件图片),读过《三字经》的小朋友请举手。评价:你们可真爱读书呢!《三字经》中藏着许多小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听听《三字经》中的故事,学学其中的道理。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本教学环节以游戏形式导入新课,不仅是对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上课要认真倾听、积极动脑举手发言等的提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二、整体感知1、【出示】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2、听范读录音。3、想学吗?老师读一句,小朋友们跟读一句。4、下面借助拼音,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看谁能把它读熟了。指名读2位(评:你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了;你读的很有节奏感。)5、在这几句中,藏着两个小朋友呢,你能找出来吗?香九龄中的“香”就是黄香;融四岁中的“融”就是孔融。设计意图:毕竟孩子才一年级,对文本的把握还在起始阶段。本段学习内容,第一个字是人名,第一句话中藏着故事,第二句话则是道理。因此,从全局把握,让孩子有个整体的了解。三、学习“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过渡:让我们先来听听黄香的故事,小朋友可要听仔细喽,待会老师会提问题来考考你们的。1、视频《黄香温席》2、故事中的黄香做了什么事情呀?冬天给爸爸暖床——温席,夏天给爸爸扇凉席子3、黄香帮爸爸温席,这时他多大?他九岁时帮爸爸冬天暖被窝,原来这故事就藏在“香九龄,能温席”这句中。【出示】,谁来读好这句?(评:听出来了,他才9岁;这句告诉我们他做的事情)齐读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黄香母亲生病了,他就照顾他母亲。母亲死后,冬天他为父亲暖被窝,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对父亲十分体贴。这就是孝顺父母的表现。(1)【出示】“孝于亲,所当执”,在这句中,“孝”就是孝顺、孝敬的意思。跟老师读“孝”,孝敬、孝顺。(2)那你知道“孝于亲”是什么意思吗?(孝顺父母亲)(3)从孩子出生起,爸爸妈妈就为了孩子操劳,那作为子女孝顺父母,就是理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