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教育研究.pdf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独生子女教育研究.pdf

独生子女教育研究.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独生子女”,当代中国的一个普遍而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现象”,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独生子女教育”,当代中国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79年,中国政府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迄今已经25个度春秋,也就是说已经产生了整整一代“独生子女”,并且第二代独生子女群体也正在逐步产生。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细胞从多子女的大家庭模式演变为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421结构的典型小家庭模式。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价值结构、社会运行机制、文化、消费模式、教育模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必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延续,对未来中国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因此,对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研究和教育研究便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并对改进独生子女教育带来启迪。下面我们就从家庭教育、学校集体教育、“问题孩子”、如何引导独生子女健康快乐成长等4个方面来具体谈一下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计划生育的实行,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呼很流行,说的就是我们这些80后的独生子女。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以付出爱的对象单一,是的家长们越发的疼爱孩子,但是那样极致到几乎没有原则的爱就是溺爱了。爱的教育固然是好的,但物极必反太过分的爱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以下几个误区:、生活上过度顺从孩子现1在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就过分满足,使孩子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他们在父母用辛劳酿成的蜜水中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是经不住多少困难和挫折的。“”“”、行为上过度庇护孩子由2于受传统思想影响,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父母对他们备加呵护。现在一个独生子女身边常常有个人围着他转,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人管,孩子的依赖性很大,成了名副其实的4温室里的花朵。、学习上对孩子要求太高“”一3些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状况不了解,只看表面,问名次,看分数,甚至与别人比较,学习成绩一旦不好,就得严加管教,对孩子施加压力。我妹妹,也就是我阿姨的女儿在家里的“昵称是莎莎”宝(原名是夏莎莎),现在到很好,我第一次听到是真是觉得很麻方言的效果更绝。可想而知她在家里是什么样的境况。独生子的独生女,更是全~家的宝。暑假的有段时间,因为他们全家都很忙,只留下年纪很大的阿太在家,于是我去了阿姨家好照顾年纪小的莎莎,怕阿太一个人忙不过来,亲身感受到了溺爱孩子的后果。吃饭是一大问题,睡觉也是一大问题。该吃饭的时候总是不愿吃饭,就看见阿太端着碗哄着她吃,一顿饭能吃一个小时。幸好她还不会走,不然可能会出现阿太端着碗追着让她吃饭。可能我比较没耐心,看阿太已经很累了就烦这个。于是喂她吃饭哄她睡觉就交给我了。可能我太强悍了,她很听话。长期的教廷教育不是容易该过来的,莎莎现在上小学年级,她是好孩子,可是太娇了。我觉得是因为家里人太宝贝她了。6另外一个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都舍得对自己的读秒投入大量资金,送孩子参加很多兴趣班,学很多东西。我到觉得其实并不一定能学到多少东西,有时家长一味的追赶潮流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对孩子来说,不感兴趣的东西又怎么学得好呢?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第一任的老师,父母的言行是最容易影响孩子的。言传身教的意义就在于此。可有些家长却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也是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社会的主体,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及老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也格外重要。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研究发现,班主任的态度与独生子女的人格需要密切相关:班主任对独生子女鼓励越多,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越强烈;班主任对独生子女鼓励越多,独生子女越自信;反之则越自卑。可以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我们在调查中遗憾地发现,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经常从班主任那里获得肯定和鼓励,近三分之一的孩子(33难.3以%)得到这种肯定和鼓励,还有的孩子处于两者之间。应当(2承1.认4%,)这一组数据预示着孩子健康成长中存在不45可.3%忽视的危机。那么,老师为什么不肯对的孩子露出笑脸呢?公平一点讲,绝大部分老师是恨那些孩子不争气,学习21成.4绩%差或者不遵守纪律等等。数据显示,学习成绩优秀和当干部的学生最容易得到老师的鼓励。由此可以说,老师对学生是否采取鼓励的态度主要受观念的影响,即对优生鼓励,对差生冷漠。实际上,如果我们客观而全面地看问题,会发现“差生”的称谓是极“不准”确的,学习成绩差等于一切都差吗?某门或几门成绩差等“于学习”都差吗如果不是什么都差,怎么可以叫差生呢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