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转华夏中医论坛:柴桂方应的日志.厥阴病的研究始于岐黄,形成于张仲景,但是厥阴病的建立,却给后世医家带来了不解之难题。虽然历代医家把厥阴病总结为心包与肝的脏腑发生病变,但是理解起来与张仲景的论述不相符。本人参考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理解,在伤寒论的整体认识上,得出与历代不同的认识,今提出以供参考。理解厥阴病病机,必须辨明心包的定位与功能特点,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不能根据《内经》中提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死死抓住不放,应在分析心包与肝的生理基础上推论其病机。才能进一步理解厥阴病。厥阴主肝与心包为共识,但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则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在伤寒论一书中,张仲景曾提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但是这句话都知道,但是真正深入来理解则不是很容易,假如营卫明白,但是这里的脉是如何来理解?所以有必要从《内经》与《难经》以及张仲景的言论中来共同阐述。1·心包关于心包,历来以及很少提及,对其理解也不过是认为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更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心包的生理病理。温病学家再结合内经理论上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等症称之为“热入心包”,因此,心包理论形而上学的成为一种疾病的代名词,有其名而无其用。在伤寒论一书中,脏腑功能为宏观作用的表现,不能单指某一部位而定为何病。理解心包,必须区分心包与心的定位关系,才能全面认识心包的生理病理以及功能特点。张仲景虽未专门论述,但是通过对内经与伤寒论的学习,可以看出张仲景已把心包与心分别来理解应用。心主阳,主血,主神明主阳者,《素问·禁刺论》说“心布于表”,为心阳主要布散于肌表的功能表现。张仲景据此理解而指出,太阳病的肌表部位感受寒邪,寒束腠理,卫气运行不畅,致使心阳不能正常的通过腠理来温煦肌表而出现“必恶寒”,在治疗上用麻黄与杏仁来宣降卫气,有助于开达腠理皮毛,有助于心阳与津液的透散温养,佐以桂枝甘草来通心阳,透津液,使脉内的心阳通过腠理透散于肌表,发挥温养的作用。从而验证了心阳布散于肌表的理论依据。心主阳主要是指具有温煦作用的功能表现。主血者,《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说明了心主血。主神明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张仲景用桃仁承气汤治疗血热如狂证,用抵挡汤治疗血结发狂证,栀子豉汤治疗血分郁热心烦证等等,皆为血热扰及神明的表现。心包主脉,主心脏,主宗气主脉者,《灵枢·经脉》说“心主厥阴心包脉---------是主脉所生病者”《灵枢·邪客》说“诸邪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这里提到的“心主”有两种含义,一是心所主持的意思,另外一种是连词心主,也就是心的主人,简称为心主,也就是主持神明的大脑。(联络大脑的有三种物质,一是心主之血,二是心包之脉,三是肾精之液,所以神明的作用机理就是吸附于心血,运行于经脉,补养于肾液,所以与神明有关的不外乎这三点)。所以在内经的有些地方提到很多的“心主”,但是这个“心主”不是“心主血”的心主。因此,这里的脉与心包是有联系的。主心脏者。《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灵枢·胀论》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这两句话,指出了心包的形态与作用。进一步说明了膻中即为心包,也就是现在的心脏。臣使者,代君行使指令,这和过去的君臣制度有关。君主下命令,臣子来行使,君主是谁,是大脑,臣子是谁,是膻中。君主急则臣子也急,君主缓则臣子也缓。所以者臣子是接受者君主的命令而行事的。这臣使之官就是膻中。膻中的作用明白了,可是他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即是第二条的“心主之宫城也”,既然膻中是心主的宫城,那么,宫城是什么样子的。是纵横交错的,是有城墙,有通道,能出能进的才能叫城。这里的宫城是否与现在的心脏相符合呢?所以臣使指的是心包运行心血的作用表现,宫城是血行血藏的形态表现。心为君主之官,表现于血而显于神明,说明与脑有关,与脉无关。而心包为臣使之官,为示区别而言膻中,表现于心包而显于脉,与神明无关。辨明这一点才能区分心与心包的不同的定位关系,这就是张仲景为什么在厥阴病篇没有提到神明,却是以阴阳盛负为主,因为脉主要是输运阴阳气血的缘故。主宗气者,《灵枢·海伦》说“膻中者,为气之海”《灵枢·客邪》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五味》说“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金匮要略·水气病》说“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从上看出,膻中不仅仅是宫城,还有就是发挥臣使作用的宗气。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大气,宗气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气的作用部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