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导论(经济学原理).ppt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6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一讲 导论(经济学原理).ppt

第一讲导论(经济学原理).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讲导论Introduction【教学目标】通过经济学导论让学生了解到,稀缺的资源如何有效的加以配置是经济学关注的中心;通过简要介绍经济学十大原理,让学生了解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学重点】经济学的研究前提:稀缺性;经济学十大原理。【教学难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讲导论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没有一个规范定义,一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选择行为的科学。二、经济学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scarcity)的定义: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是指社会提供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2、资源的特征经济物品的数量之所以是有限的,是因为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它所用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经济物品”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而又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经济资源就总是处于不足的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导致了经济学的产生。三、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选择问题因此,稀缺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问题是经济学要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经济学的核心是怎样来作选择!选择的依据是: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的方法;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经济学的核心是怎样来作选择!选择也需要了解::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作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上大学还是工作?学习还是约会?去教室还是睡觉?Theopportunitycostofanitemiswhatyougiveuptoobtainthatitem.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稀缺原理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原理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原理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看不见的手”原理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原理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五、经济学的两个分支P23(一)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两者的主要区别2、两者的联系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假设附:经济学研究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有其局限性,必然引出:二、经济模型(一)经济模型的定义、形式与目的(二)经济模型的要素构成1.变量(variables)2.假设(assumption)3.假说(hypothesis)预测是根据理论假说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的判断,它是在理论限定的范围内运用逻辑规则演绎出来的结果。经济学中的预测是条件性的预测,即就是如果你怎么样做,那么结果就会怎么样。比如,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某商品的价格提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三)经济模型的例证之一——循环流量图生产可能性边界(TheProductionPossibilitiesFrontier)表示在某段时期内,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电脑的产量电脑产量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2、规范分析(normativeanalysis)四、边际分析与均衡分析(二)均衡分析第三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附:对“范式”概念的介绍一、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建立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可以概括为4点:“看不见的手”二、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继承(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三、凯恩斯革命———范式的革命(20世纪3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以前)1.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理论是从总量上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因此称为宏观经济学。他的追随者在他建立的范式上发展完善了宏观经济学,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Economics),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四、新古典综合派———新旧范式的结合(二战以后——20世纪六十年代)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的理论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而如果充分就业(均衡)实现了,那就恰恰满足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范式)。因此他将凯恩斯理论称为宏观经济学,将新古典经济学称为微观经济学,放在同一本教科书中。也成为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SynthesisSchool)的代表人物。五、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第二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后——至今)(二)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革新:引入了交易费用的